科學家完善大腦音樂地圖

加入科學愛好者社群!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即可。您的訂閱將幫助我們繼續創作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重大發現和思想的深度報道。


鋼琴協奏曲中一個錯誤的音符會像眼中釘一樣格外刺耳。這是因為音樂作品中音高之間的關係,即所謂的調性,會預先設定大腦一起聆聽某些聲音。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大腦中負責追蹤音樂作品中音調之間空間結構的區域。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該區域位於前額後方。

達特茅斯大學的 Petr Janata 和他的同事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技術,追蹤了八名志願者在聽音樂時的大腦活動。研究合作者 Jeffrey Birk 創作了一段旋律,這段旋律以西方音樂典型的模式遍歷了所有 24 個大小調。以幾何圖形表示,這種模式符合被稱為“環面”的甜甜圈形狀。透過要求受試者識別測試音調以及隱藏在樂曲中的不同樂器聲音,研究人員得以確定,腹內側前額葉皮層主要負責追蹤音樂在環面上的“移動”軌跡。Janata 指出:“我們繪製音樂活動的大腦前部區域,對於許多功能至關重要,例如整合與自身相關的資訊,或協調情感和非情感資訊之間的互動。” 他表示,研究結果有助於“為解釋音樂、情感和大腦之間的聯絡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