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擔心,中國關於冠狀病毒感染人數的官方報告沒有包括那些病毒檢測呈陽性但沒有症狀的人。他們擔心這種做法掩蓋了疫情的真實規模。但公共衛生專家表示,中國優先追蹤正在傳播疾病的患病患者是正確的。
自疫情爆發初期以來,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一直在報告每日感染人數,中國境外的傳染病研究人員一直依賴這些資料來模擬疫情的傳播和嚴重程度。
本月早些時候,中國東北部黑龍江省的官員宣佈,已將13名實驗室病毒檢測呈陽性但沒有症狀的人從該地區的確診病例名單中移除。官員們表示,他們遵循了國家衛健委的感染報告指南,該指南規定,這些人應被歸類為“陽性病例”而非“確診病例”。只有確診病例才會記錄在國家衛健委的官方每日報告中。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黑龍江省的情況使中國的報告指南成為焦點。此前,這些指南在2月7日更新後就已受到關注,更新後的指南允許醫生使用胸部掃描影像來確診病例,而無需等待數天進行實驗室檢測。診斷標準的改變導致疫情中心的湖北省的感染人數在上週一天內激增近15,000例。
報告要求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家吳尊友在北京幫助實施這些指南,他說,這些指南一直要求陽性病例不被計為確診病例。相反,那些檢測呈陽性的人會被隔離14天,並受到衛生部門的監測。如果他們在該期間出現症狀,則會被歸類為確診病例。
吳尊友說,陽性檢測結果並不一定意味著一個人感染了病毒。實驗室檢測通常會檢測到來自喉嚨或鼻拭子中病毒的遺傳物質,但在某些人身上,病毒可能尚未進入細胞並開始複製,他說。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存在這種“攜帶者”,即病毒檢測呈陽性但實際上並未感染的人。“這是重大的科學問題之一,”他說。
但中國境外幾位接受Nature採訪的傳染病研究人員對此表示不同意。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病毒學家安吉拉·拉斯穆森說,病毒通常必須在宿主體內複製才能達到可檢測的水平。她說,如果病毒在一個人的鼻子裡,但尚未感染任何細胞,那麼“我懷疑從這種型別的暴露中獲得的鼻拭子中的病毒是否可以被檢測到。”
昆士蘭大學布里斯班分校的病毒學家伊恩·麥凱說,從官方統計中遺漏這些病例會給人一種病毒比實際情況更嚴重的印象。麥凱說,這可能會誤導其他試圖為COVID-19這種疾病在他們的人口中最可能產生的影響做好準備的國家。
丟失的聯絡人
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傳染病免疫學家和流行病學家邁克爾·米娜說,不計算無症狀病例也會妨礙模擬病毒以瞭解其程度和傳播的努力。米娜說,流行病學家試圖拼湊傳播鏈,他們可能會包括被感染但沒有症狀的人。
他和其他研究人員懷疑,實際感染人數遠多於已報告的74,000多例病例,而且大多數病例可能是無症狀的,如果進行檢測,結果將呈陽性。
世界衛生組織駐瑞士日內瓦發言人塔裡克·賈薩雷維奇表示,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中國關注記錄有症狀患者的人數是有道理的,因為這些人似乎是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的群體。
米娜說,中國可能還在優先考慮對病人的護理和維持隔離,而不是衡量疫情的動態。從臨床角度來看,將無症狀患者排除在病例計數之外是合理的,因為如果一個人沒有症狀,他們就不需要醫療。他說:“如果我暫時戴上醫生的帽子,我可以理解不將這些人納入統計的決定。”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20年2月20日首次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