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認為 NASA 對金星存在偏見

這顆行星位置便利,並且是研究地球上熟悉的大氣過程的極端實驗室。那麼,為什麼 NASA 不向那裡派遣任務呢?

作者:Eric Hand 和 Nature 雜誌

金星似乎是行星探測器的誘人目的地:位置便利,並且是研究地球上熟悉的大氣過程的極端實驗室。那麼,為什麼 NASA 不向那裡派遣任務呢?這是 8 月 30 日至 31 日在華盛頓特區附近的 NASA 金星 探索分析小組 (VEXAG) 年會上科學家們提出的令人沮喪的問題。他們認為該機構對金星存在偏見,自從 20 世紀 90 年代初麥哲倫探測器雷達繪製了其被雲層籠罩的表面地圖以來,金星就再也沒有迎來美國的探測任務,而且在短期內也不會有,因為 NASA 今年駁回了大量金星探測提案。[幻燈片:太陽系中最極端的 8 個地方]

“我們很多人都感到沮喪,”科羅拉多州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天體生物學館長戴維·格林斯蓬 (David Grinspoon) 說,他是多項提案的共同研究員。這顆行星被忽視的一些原因是顯而易見的:足以熔化鉛的表面溫度和濃厚的硫酸雲使得著陸器和軌道飛行器的資料收集都面臨挑戰。而且——與火星不同——金星既不是可信的生命避難所,也不是宇航員的潛在目的地。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格林斯蓬表示,還有更陰險的東西在起作用。由於沒有新的任務提供分析資料,金星研究的資金已經減少,導致進入該領域的學生減少——以及更少的選民遊說支援任務。“由於這種反饋迴圈,社群已經萎縮,”他說。自 2005 年以來,提及金星的研究資助僅佔 NASA 行星科學資助的 2%。

在國際上,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歐洲的金星快車號探測器,是利用為火星和彗星探測任務設計的儀器拼湊而成的,自 2006 年抵達以來,僅部分滿足了對資料的渴望。去年 12 月,日本的“曉”號宇宙飛船未能進入軌道並飛越了金星。

[點選此處檢視“被遺忘的行星”資訊圖: https://www.nature.com/news/2011/110902/full/477145a/box/1.html]

5 月,金星研究人員又接連收到兩個壞訊息。在 NASA 的新前沿中型任務系列中,一項返回小行星樣本的任務勝過了一項擬議的金星著陸器任務,該任務本可以在金星表面持續寶貴的三個小時。在發現低成本行星任務競賽的三個決賽入圍者中,也沒有金星任務,儘管四分之一的提案都以金星為目標(參見“被遺忘的行星”)。

在七個金星任務的發現提案中,評審人員給六個提案打了最低的排名,保證了它們的拒絕。只有一個大氣任務獲得了可靠的“II 類”評分。由於有如此多的提案,並且每個任務團隊平均有 20 人,一些金星科學家想知道,在科學界是否還有足夠公正的同事來勝任地審查這些提案。但 NASA 行星科學主管吉姆·格林 (Jim Green) 表示,他從美國境外找到了許多合格的評審人員。“只是有針對其他 太陽系 目標的更好的提案,”他說。

負責此次競賽的 NASA 專案科學家邁克爾·紐 (Michael New) 表示,金星科學家需要在他們的目標和他們想要進行的測量方面達成更清晰的共識。例如,那些想要繪製表面地圖的人尚未確定他們的雷達儀器必須比麥哲倫探測器好多少。NASA 可能會在 2012 年邀請新一輪的發現提案。

格林斯蓬希望到那時,無法解答的科學問題將變得不可忽視。他想知道為什麼地球的全球氣候模型在金星上會失效,金星的大氣層由 97% 的二氧化碳組成——以及這揭示了地球模型的哪些隱藏的微調。

同樣,NASA 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位於馬里蘭州格林貝爾特)的專案科學家戈登·欽 (Gordon Chin) 提出了一項任務,該任務將解釋為什麼破壞地球大氣層中臭氧的相同化學過程會穩定金星中的二氧化碳。VEXAG 聯合主席兼 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科學家蘇珊娜·斯姆雷卡 (Suzanne Smrekar) 希望繼續跟進 2010 年的一項發現,她和她的同事使用金星快車號的資料識別出金星表面的熱點——這是過去幾百萬年火山活動存在的證據。更清晰地瞭解金星上的火山活動及其歷史可能有助於解釋該行星的失控溫室效應是如何開始的。“我們需要另一個實驗室來測試我們認為我們在地球上了解的東西,”欽說。

本文經《Nature》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 2011 年 9 月 2 日。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