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伊曼紐爾·恩納梅卡·恩納迪需要幫助來測序一些耐藥性真菌病原體。作為奈及利亞一名研究微生物學的博士生,他沒有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裝置。於是,他轉向了 ResearchGate,一個面向學者的免費社交網站,併發送了一些電子郵件。當他收到義大利遺傳學家奧拉齊奧·羅密歐的回覆時,一項國際合作就此誕生。在過去的三年裡,這兩位科學家一直在合作研究非洲的真菌感染,恩納迪現在在博科斯的普拉託州立大學工作,他將自己的樣本運送到墨西拿大學的羅密歐處進行分析。“這是一種富有成果的關係,”恩納迪說——而且他們甚至從未見過面。
柏林的醫學博士和病毒學家伊賈德·馬迪施講述這個故事,作為 ResearchGate 成功的案例之一。六年前,他與兩位朋友一起創立了 ResearchGate。該網站本質上是學術版的 Facebook 或 LinkedIn,為會員提供了一個建立個人資料頁面、分享論文、跟蹤瀏覽量和下載量以及討論研究的場所。例如,恩納迪已將他所有的論文上傳到該網站,羅密歐則利用該網站與數百名科學家保持聯絡,其中一些人幫助他組裝了他的第一個真菌基因組。
馬迪施說,超過 450 萬研究人員已經註冊了 ResearchGate,並且每天還有 10,000 人加入。與 Facebook 的 13 億活躍使用者相比,這只是一個小數目,但對於一個只有研究人員才能加入的網路來說,這令人驚訝。馬迪施對該網站有著宏偉的目標:他希望它成為科學家進行合作討論、同行評審論文、分享可能永遠不會發表的負面結果,甚至上傳原始資料集的關鍵場所。“透過 ResearchGate,我們正在以一種無法完全預見的方式改變科學,”他說,他告訴投資者和媒體,他該網站的目標是贏得諾貝爾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公司現在僱傭了 120 人,去年 6 月,它宣佈已從包括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內的投資者那裡獲得了 3500 萬美元的資金——這筆資金是在之前兩輪未公開投資的基礎上獲得的。“當我們看到這一點時,我們真的很困惑,”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萊斯利·元說,他領導著一個為科學家開發網路和創新軟體的團隊。“我們當時在想——這些人是誰?他們是怎麼得到這麼多錢的?”
並非只有元一人感到驚訝。幾年前,數百萬學者會湧入一個大型學術社交網路的想法似乎已經破滅。推出“科學界的 Facebook”的失敗嘗試清單包括 Scientist Solutions、SciLinks、Epernicus、2collab 和《自然》網路(由出版《自然》雜誌的公司運營)。一些觀察家推測,這是因為科學家們對線上分享資料、論文和評論持謹慎態度——或者如果他們確實想分享,他們更願意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而不是透過私人擁有的網站。
但似乎早期的這些努力都走在了時代的前面——或者他們只是做錯了。今天,ResearchGate 只是幾個正在走紅的學術社交網路之一。總部位於舊金山的競爭對手 Academia.edu 表示,它擁有 1100 萬用戶。“該公司的目標是從頭開始重建科學出版業,”執行長理查德·普萊斯宣稱,他在 2008 年創立 Academia.edu 之前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哲學,並且已經從風險資本家那裡籌集了 1770 萬美元。第三個網站,總部位於倫敦的 Mendeley,聲稱擁有 310 萬會員。它最初是作為管理和儲存文件的軟體推出的,但它鼓勵私人和公共社交網路。該公司於 2013 年被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以據稱 4500 萬英鎊(760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
制勝秘訣
儘管存在興奮和投資,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網站上的活動有多少涉及富有成效的參與,有多少隻是出於好奇——或者是為了訪問其他使用者共享的論文,而這些論文他們可能需要付費才能獲得。“在我所在的領域,我基本上沒有遇到過對 ResearchGate 持積極態度的學者,”波士頓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遺傳學家丹尼爾·麥克阿瑟說。
為了擺脫炒作並探索真正發生的事情,《自然》雜誌在 5 月份向數萬名研究人員傳送了電子郵件,詢問他們如何使用社交網路和其他流行的個人資料託管或搜尋服務,並收到了來自 95 個不同國家的 3500 多份回覆。
結果證實,ResearchGate 確實廣為人知(請參見下面的“顯著的覆蓋範圍”,以及線上完整結果go.nature.com/jvx7pl)。超過 88% 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表示他們知道它——略多於聽說過 Google+ 和 Twitter 的人——各國之間的差異很小。略低於一半的人表示他們經常訪問,這使得該網站僅次於 Google 學術,並領先於 Facebook 和 LinkedIn。近 29% 的常客在過去一年裡註冊了 ResearchGate 的個人資料。
華盛頓大學弗萊迪港實驗室的進化生物學家兼主任比莉·斯瓦拉對此並不感到驚訝。斯瓦拉說,她和她的大多數同事都在 ResearchGate 上,在那裡她發現最新的相關論文比跟蹤海洋生物學期刊要容易得多。“他們確實給你發了很多垃圾郵件,”她說,“但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發現我應該閱讀的每一篇重要論文都來自 ResearchGate。” 斯瓦拉承認,她會使用該網站的“RG 評分”——其衡量社交參與度的指標來與其他人比較。“我認為它觸及了一些基本的人性本能,”她補充道。
戰術分析
一些感到惱火的科學家說,該網站只是太好地利用了人性本能——透過定期傳送據稱來自在該網站上活躍的同事的自動電子郵件,從而以虛假的藉口引誘其他人加入。(事實上,在《自然》雜誌的調查中,35% 的 ResearchGate 常客表示,他們加入該網站是因為收到了電子郵件。)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拉爾斯·阿維斯塔德對這種策略感到厭煩。“我認為這是一種可恥的營銷方式,所以我選擇不使用他們的服務,”他說。該網站上的一些表面上的個人資料不是由真人擁有的,而是透過抓取人們的隸屬關係、出版記錄和 PDF(如果可用)的詳細資訊自動建立的——而且是不完整的。這讓那些不想在該網站上的人感到惱火,他們覺得這些頁面歪曲了他們——尤其是當他們發現 ResearchGate 在被要求後不會刪除這些頁面時。馬迪施對這些抱怨並不感到不安。他說,這些頁面都標明瞭它們的性質,並且不計入該網站的真實使用者中,他補充說:“我們根據收到的反饋改變了很多東西。但與喜歡這項服務的人數相比,這種批評相對較少。”
Academia.edu 似乎不如 ResearchGate 廣為人知:調查中只有 29% 的科學家知道它,只有 5% 經常訪問。但它也有自己的粉絲——其中包括德國吉斯特哈赫特海岸研究所所長、氣候科學家漢斯·馮·斯托奇,他使用該網站不僅分享他的論文,還分享他的採訪、書評和講座。普萊斯指出,Academia.edu 的網路流量總體上比 ResearchGate 高得多,這可能是因為它與競爭對手不同,它對所有人開放。對於《自然》調查中包含的 480 位社會科學、藝術和人文學科研究人員來說,這兩個網站的使用情況更為接近。
僅憑高數字本身並不意味著什麼,Mendeley 的聯合創始人 Jan Reichelt 說(在《自然》雜誌的調查中,Mendeley 在科學家中的認知度為 48%,經常訪問者為 8%)。“我們已經不再把‘初創企業虛榮指標’作為關鍵數字了,”他說。“它沒有告訴你互動的質量。”
為了粗略衡量這種質量,《自然》雜誌詢問了一部分最活躍的受訪者他們在經常訪問的網站上實際做什麼(請參見下面的“閒逛、瀏覽還是聊天?”)。在 ResearchGate 和 Academia.edu 上選擇最多的活動只是維護個人資料,以防有人想聯絡——這表明許多研究人員將他們的個人資料視為提高他們在網上專業形象的一種方式。此後,最受歡迎的選擇包括髮布與工作相關的內容、發現相關的同行、跟蹤指標和查詢推薦的研究論文。“這些工具是人們用來提高個人形象並變得更容易被發現的工具,而不是社互動動的社群工具,”加利福尼亞州伯林蓋姆的媒體、資訊和技術諮詢公司 Outsell 的首席分析師丹妮·奧克萊爾認為。相比之下,Twitter 雖然在《自然》雜誌的調查中只有 13% 的科學家經常使用,但互動性更強:一半的 Twitter 使用者表示他們使用它來關注有關研究相關問題的討論,40% 的人表示它是一種“評論與我領域相關的研究”的媒介(而 ResearchGate 只有 15%)。
請提交論文
夏威夷大學希洛分校的生態學家勞拉·沃曼呼應了許多人的觀點,她說她已將論文上傳到 Academia.edu 上,以跟蹤它們的下載頻率、下載地點和下載時間。“我發現我下載次數最多的論文不是我被引用最多的作品,這尤其有趣,”她說。“坦率地說,我不知道這些網站對我的職業生涯是否有任何影響——我傾向於懷疑它們沒有——但我喜歡知道我的作品正在被討論。”
普萊斯說,已有 300 萬篇論文上傳到 Academia.edu 上,馬迪施說,可以透過 ResearchGate 訪問 1400 萬篇論文(儘管他不會說其中有多少是從其他地方免費訪問的地方自動抓取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帕克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馬迪安·卡布薩和英國伍爾弗漢普頓大學的邁克·西爾沃爾進行的一項未發表的研究表明,到今年 8 月,ResearchGate 上提供了 2012 年發表的所有分子生物學論文中約四分之一的全文。也就是說,現在在許多網站上都可以輕鬆找到論文:去年為歐盟委員會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 2008-11 年發表的生物學論文中,18% 的論文從一開始就是開放獲取的,並表示到 2013 年 4 月,57% 的論文可以以某種形式在網際網路上的某個地方免費閱讀(請參見 Nature 500, 386–387; 2013)。
出版商擔心這些網站可能會成為非法上傳內容的公共寶庫。2013 年底,愛思唯爾根據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案》(DMCA) 向 Academia.edu 和其他網站傳送了 3000 份通知,要求他們刪除出版商擁有版權的論文。Academia.edu 將每份通知都轉發給了其使用者——這一決定引發了公眾的強烈抗議。一位收到刪除請求的研究人員不願透露姓名,但他告訴《自然》雜誌:“我幾乎不認識任何不違反版權法的科學家。我們只是低調行事,希望出版商不會注意到。”
普萊斯表示,這些擔憂並非大型社交網路所獨有;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大學的線上儲存庫中釋出的內容(愛思唯爾去年也向其傳送了一些數字千年版權法 (DMCA) 通知)。他說:“這實際上是學術界希望線上自由分享論文,而出版商希望將內容置於付費牆後以實現盈利的更廣泛鬥爭的一部分。”他指出,許多出版商允許研究人員上傳最終接受的手稿版本,但不允許上傳最終的 PDF 版本,這是一個細微的差別。他發現今年收到的刪除通知較少。
開放意圖
大型社交網路還可能透過捕獲其他公共內容來擾亂研究格局。今年 3 月,ResearchGate 推出了名為“開放評論”的功能,鼓勵使用者對現有出版物釋出深入的評論。Madisch 表示,會員現在已經貢獻了超過 10,000 條此類評論。“我認為這只是冰山一角,”他說。他希望使用者也能上傳原始資料集——包括可能永遠不會發表的負面結果——並表示每天有 700 個數據集出現在網站上。
在 Academia.edu,普萊斯也計劃推出一個出版後同行評審功能。他說:“我們必須建立更好的過濾系統來解釋你可以信任哪些研究。”
很少有人會反對這些目標,但許多人想知道為什麼研究人員會將他們的資料集和評論放在這些新的社交網路上,而不是在其他地方——例如在他們自己的網站、大學儲存庫或 Dryad 或 figshare 等專用資料儲存站點上(見Nature 500, 243–245; 2013 — figshare 由Nature的母公司麥克米倫出版公司資助)。 對於 Madisch 來說,答案在於社交網站不斷壯大的使用者社群——著名的“網路”效應。他說:“如果你在 ResearchGate 上發帖,你就能接觸到重要的人。” 但密歇根州立大學(位於東蘭辛)的計算科學家 Titus Brown 擔心這些網站在尋求生存時的商業計劃。“我擔心的是,在某個時候,ResearchGate 會以我們不舒服的方式利用他們的資訊來獲利——或者他們會被會這樣做的人收購,”他說。
Madisch 表示,ResearchGate 不會出售其使用者資料,並且它已經透過執行招聘廣告來賺取一些錢(Academia.edu 也是如此)。 未來,他希望增加一個實驗室服務和產品的市場,將公司和企業研究人員與學術界聯絡起來(他說,該網路 28% 的使用者來自企業界)。普萊斯還談到為大學提供機構分析。但包括奧克萊爾在內的分析師認為,這些網站的盈利潛力有限,因為它們的目標受眾比 Facebook 或 Twitter 要窄得多。“最有可能的是,擁有足夠使用者量的網路會被收購,而沒有使用者量的網路將會消亡,”她說(儘管 Madisch 表示被收購“將是個人失敗”)。
Reichelt 表示,門德利去年被愛思唯爾收購,使其更有利於成為全球研究協作平臺,因為它與愛思唯爾的其他產品(如研究文章 Scopus 資料庫)交叉。 使用門德利進行的大部分協作都是私有的,但該公司允許其他計算機程式自動提取有用的匿名公共資訊——例如,哪些論文被哪些研究人員檢視最多。 雖然 Madisch 表示他正在開發這項服務,但 Academia.edu 和 ResearchGate 尚未提供此服務。
Madisch 說:“我認為在某個時候,這場競賽中會有一個贏家。” 或者——正如Nature的調查表明已經發生的那樣——不同的學科可能會偏愛不同的網站。 一些分析師認為,儘管擁有數百萬使用者,但大型社交學術網路站點尚未證明其必要價值。 奧克萊爾說:“它們是錦上添花的工具,而不是必需品。” 但普萊斯表示,這些網路正處於一場不可忽視的趨勢的前沿。“我們看到了市場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學術界希望公開分享。 潮流正開始轉向我們這邊。”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14 年 8 月 15 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