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科學《心靈》雜誌評論《逆境優勢》

吉姆·倫頓的書籍探索“創傷後成長的新科學”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逆境優勢:創傷後成長的新科學
作者:吉姆·倫頓
Touchstone出版社,2015年(26美元)

“上帝讓我活著是為了一個目的。” 當我第一次見到露絲·韋斯特海默博士這位充滿活力的女士時,她如此強調地告訴我——她只有4英尺7英寸高。這位著名的性治療師、作家和媒體名人,在納粹大屠殺中失去了大部分家人,從那時起,她就一直致力於在世界上留下積極的印記。多年來,億萬富翁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和企業家奧普拉·溫弗瑞曾多次遭到男性家庭成員和她母親朋友的性虐待。她不僅在悲慘的童年倖存下來,還利用內心的痛苦作為她成功的跳板。

這兩位女性的經歷僅僅是僥倖,還是創傷有時可能是有益的?自由記者倫頓以他父親1945年戲劇性地逃離集中營的故事開篇,以兩種令人大開眼界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他認為創傷可能是許多有影響力、充滿熱情的人取得成就的驅動力,其次——也是更令人驚訝的是——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我們通常認為的創傷的必然結果——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實際上是例外。簡而言之,更多的人從創傷中受益,而不是受到創傷的傷害。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逆境優勢》是對倫頓2012年為《紐約時報雜誌》撰寫的一篇關於創傷“令人驚訝的積極一面”的文章的豐富而詳細的後續報道。它是一幅由關於各種各樣的人們戰勝痛苦的失落——失去孩子、配偶、肢體、財富、事業、夢想——的辛酸故事交織而成的畫卷,並與數十項相關科學研究的結果以及關於進行這些研究的先驅研究人員的故事無縫地結合在一起。最引人入勝的分析表明,創傷和創造力之間存在密切的共生關係:創傷迫使人們解決艱鉅的問題(想想“需要是發明之母”),而創造力的表達本身就是一種治療(亨利·馬蒂斯、弗裡達·卡羅和瑪雅·安傑盧都是創傷倖存者)。

數千年來,人們都知道創傷可能帶來積極的好處,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創傷後成長”才開始被系統地研究,主要由當時兩位特立獨行的心理學教授:理查德·特德斯基和勞倫斯·卡爾霍恩進行,他們都在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任教。倫頓追蹤了他們的旅程——有時,這是一個艱難的旅程,因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壓倒一切的力量能夠搶佔頭條新聞和研究經費——記錄了創傷可以對加強人際關係、激發創造力以及為人們的生活增加意義和深刻目標帶來的無可爭辯的好處。

用倫頓的話說,創傷是“變革性的”。他說,這是一個“分界線”,但不一定有害。如果您正在尋找靈感、視角和一些意想不到的科學,《逆境優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羅伯特·愛潑斯坦,加利福尼亞州維斯塔市美國行為研究與技術研究所高階研究心理學家,是《大眾科學·心靈》的特約編輯,也是《今日心理學》的前主編。他的最新著作是《青少年2.0:將我們的孩子和家庭從青春期的折磨中拯救出來》(Linden Publishing,2010年)。

更多作者:羅伯特·愛潑斯坦
SA Mind 第26卷 第6期本文最初以“書評:《逆境優勢》”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第26卷第6期(),第70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115-70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