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揭示瞭如何保護兒童的心理健康,但它卻被忽視了

是的,新冠疫情加劇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但早在疫情之前,我們的青少年就已深陷困境

Illustration of a girl with a tangled jumping.

陳安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美國的年輕人正經歷一場心理健康危機。來自公共衛生局局長、美國兒科學會和美國心理學會的報告突顯了這場災難,家庭和兒童都在努力爭取與不堪重負的顧問、心理學家或社會工作者見上一面。

這場危機是由疫情引起的嗎?不是的。我們這些關注青少年健康和福祉的人都知道,這場風暴幾年前就開始了。2022年,我們繼續根據成年退伍軍人的需求為兒童心理健康系統提供資金。

科學進步已經確定了有效的學校心理健康實踐,例如情緒調節訓練,教孩子們如何應對強烈的情緒,或者在心理健康危機發生之前進行篩查以檢測危機。這些見解和實踐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現在是採取行動的時候了。長期以來被推翻的關於身心健康是兩個獨立系統的理論促使每年投入數十億美元用於醫學研究和醫生培訓,但用於推進心理科學或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資源卻少得驚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需求是顯而易見的。來自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顯示,我們中的一位作者(Ethier)是該中心青少年和學校健康部門的主任,資料顯示,在2009-2019年期間,數量驚人的年輕人報告感到嚴重的精神 distress。具體而言,在2019年,37%的接受調查的高中生感到非常悲傷和絕望,以至於他們無法參加正常的活動,大約五分之一的人認真考慮過自殺,大約十一分之一的人嘗試過自殺。* 少女以及認定為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者或正在質疑自己身份的青少年在考慮或嘗試自殺的人群中佔比過高。

CDC的青少年行為和經歷調查是疫情期間美國高中生的首次全國代表性調查,結果顯示年輕人的生活受到了極大的 disruption。幾乎四分之一的美國青少年告訴我們他們經歷過飢餓;超過一半的人在家中遭受過成年人的情感虐待。超過60%的亞裔學生和超過一半的黑人學生遭遇過種族歧視。情緒 distress 以及自殺念頭和行為持續惡化,在女學生和 LGBTQ 學生中更為嚴重。

前進的方向可以在我們中的一位作者(Prinstein)和我們的心理學家同事近幾十年來開發的基於科學的心理社會方法中找到。我們已經確定了有效的方法,透過教授兒童應對壓力源、發展健康的社會關係和發現抑鬱症預警訊號的技能來預防情緒或行為 distress。例如,在疫情期間,在學校感到與他人有聯絡的學生不太可能經歷心理健康不良的指標,以及自殺計劃和企圖。

在疫情之前,到2018年,79%的高中為 LGBTQ 青少年確定了安全空間,96%制定了反騷擾政策,77%為教職員工進行了包容性專業發展。許多學校還設有包容性的、學生主導的俱樂部。CDC 最近的研究發現,擁有此類政策和實踐不僅改善了 LGBTQ 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改善了所有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反種族歧視計劃的類似結果使學校對歷史上被邊緣化的青少年不再那麼有害,並改善了所有學生的健康和福祉。

這些方法並非有爭議。增加聯絡的方法包括課堂管理技巧,這些技巧可以加強專心、合作和協作行為,減少同伴受害,並幫助青少年瞭解他人的感受和行為。心理預防策略可以教導青少年如何減少因嚴酷經歷而自責,幫助同伴感到被重視和被包容,並考慮適應性和健康的應對措施,即使在面對侵略時也是如此。

這些計劃需要對行為科學的承諾以及創新舉措的部署。它們需要資源——大規模地在最需要的群體中部署這些預防方法。未能解決這場心理健康危機不僅會導致今天數百萬美國青少年的 distress,還會改變美國公民在這一代人成熟後的生產力、成功和福祉。

*編者注(2022年11月7日):此句在釋出後經過編輯,以更正對2019年一項調查中高中生的描述。 

米奇·普林斯坦是美國心理學會的首席科學官。他擁有邁阿密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在 Twitter 上關注 Prinstein @mitchprinstein

更多作者:米奇·普林斯坦

凱瑟琳·A·埃蒂爾是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青少年和學校健康部門的主任。她擁有紐約城市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在 Twitter 上關注 CDC 青少年和學校健康部門 @CDC_DASH,並在 Twitter 上關注 Ethier @ethierka。本文的調查結果和結論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官方立場。

更多作者:凱瑟琳·A·埃蒂爾
SA Mind 第 33 卷第 5 期本文最初以“科學揭示瞭如何保護兒童的心理健康,但它卻被忽視了”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33 卷第 5 期(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922-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