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翠貝卡電影節及其他領域的科學——虛擬現實與科幻小說

電影節上的許多電影都在推動故事講述的技術邊界

圖片由翠貝卡電影節提供

紐約市的翠貝卡電影節今年已是第15屆,長期致力於展示具有“現實且引人入勝”的科學和技術故事的電影,這可以追溯到阿爾弗雷德·P·斯隆基金會的創始贊助。這通常意味著深入挖掘頭條新聞中的話題,比如去年獲得短紀錄片獎的《12號身體隊》,講述了賴比瑞亞的埃博拉疫情。

今年的電影節本身也製造了一些頭條新聞,創始人羅伯特·德尼羅選擇,然後在壓力下拒絕了由名譽掃地的醫生安德魯·韋克菲爾德拍攝的紀錄片《疫苗接種》。該紀錄片重新闡述了他已被推翻的疫苗導致自閉症的理論。在過去的幾天裡,德尼羅說他後悔撤下了這部電影。這位有一個自閉症兒子的演員在4月13日告訴NBC《今日》節目,“那裡有一些東西”,現在建議人們去看這部電影。

我們不會評論德尼羅在判斷自閉症研究中什麼是有效的、什麼是無效的方面的資格。但是,我們可以告訴您有關精彩的科學電影的世界,包括在電影節節目中的長片、紀錄片和科幻短片。它們充滿了無可否認的可靠科學,涵蓋的主題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食用昆蟲到體外受精。請務必關注它們,因為它們將進入其他電影節、影院和線上平臺。

虛擬現實紀錄片

《方舟》[伊萊恩·瓊斯瑪和凱爾·奧尼爾,2016,美國/荷蘭]

導演伊萊恩·瓊斯瑪在電影的新聞稿中說:“當我們兩年前開始製作《方舟》時,世界上還剩下七隻北方白犀牛。” “今天,只剩下三隻了。”《方舟》將以裝置的形式出現在翠貝卡電影節的“故事場景”部分,在複製的犀牛運輸箱內的頭戴式裝置上放映,從而增強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果你想讓觀眾與一種正在消失的物種面對面,並以一種切實的方式感受滅絕,”奧尼爾寫道,“虛擬現實是合乎邏輯的媒介。” 在沉浸式的360度鏡頭中,這部短片將觀眾帶到肯亞,在那裡,斯蒂芬·恩古魯博士照看著該物種的最後成員。然後我們來到聖地亞哥,那裡非洲以外的最後一隻北方白犀牛去年11月死於細菌感染。在第三個序列中,遺傳學家珍妮·洛林從冷凍樣本中培養多能幹細胞,希望透過體外受精復活犀牛。聯合導演凱爾·奧尼爾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解釋了冷凍的犀牛動物園如何啟發他製作這部電影。“當時她懷了我們女兒7、8個月,所以我們當時想了很多關於未來——我們家庭的未來,以及整個地球的未來的事情。”

《點選效應》[桑迪·斯莫蘭和詹姆斯·內斯特,2016,美國]

《水晶珊瑚礁》[科迪·卡魯茨,2016,美國]

《尋找冥王星寒冷的心臟》[《紐約時報》,2016,美國] 《碰撞》[林內特·沃斯,2016,美國/澳大利亞]

幾位電影製作人在電影節新的“虛擬街機”部分嘗試了使用虛擬現實的方式。《點選效應》和《水晶珊瑚礁》都將我們帶到海底。《點選效應》的觀眾跟隨海洋生物學家研究海豚和抹香鯨如何透過點選來繪製周圍環境的聲波圖。《水晶珊瑚礁》將我們帶到因二氧化碳相關海洋酸化而垂死的珊瑚礁,這有可能將充滿活力的棲息地變成“海洋月球景觀”。

《水晶珊瑚礁》的導演科迪·卡魯茨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我們,“有時,在保護行為方面的巨大改變可能需要公眾無法獲得的場所或體驗。” 而據參與《點選效應》和《我的母親之翼》(也在虛擬街機中放映)的加沙地帶視角的Vrse.works的凱瑟琳·瓦格稱,虛擬現實的即時性對於“行動呼籲”尤其有效。這種形式專注於體驗本身的缺點似乎是資訊總體減少,也許是為了避免讓已經四面被影像包圍的觀眾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最有效的作品是直接融合了硬資料和體驗的作品:《尋找冥王星寒冷的心臟》使用了美國宇航局新視野號任務獲得的星體資料,將觀眾置於比海底更難以到達的地方:冥王星的表面。在飛掠過程中獲取的照片被用來構建這顆矮行星表面詳細的三維地圖,使觀眾能夠前所未有地進入廣闊的冰原和隕石坑。有一個細節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虛擬地站在為電影命名的凍結的心形平原上:那就是下雪的事實。雖然尚不確定地表甲烷雪的移動是空氣運動還是真正的降水造成的,但這顯然是一個準確的特徵。聲音設計方面的額外關注也增強了這種超凡脫俗的體驗,它需要四位歌劇演唱者進行定向麥克風錄製,並虛擬地放置在觀眾周圍。《尋找冥王星寒冷的心臟》由《紐約時報》製作,與《點選效應》一樣,將在未來幾周內出現在該報自己的虛擬現實移動應用程式上。林內特·沃斯的《碰撞》則將觀眾帶入另一種故事,即馬圖部落的尼亞里·摩根的回憶,他是1952年至1957年間英國在澳大利亞西部進行的12次原子彈試驗的親身目擊者。與許多此類電影一樣,虛擬現實體驗的作用是使遙遠的素材具有個人性。

科幻短片

《從未發生過》[馬克·斯盧茨基,2016,加拿大]

《從未發生過》- 預告片,來自 馬克·斯盧茨基,在 Vimeo 上。

《現實+》[科拉莉·法吉特,2015,法國]

《現實+》,由科拉莉·法吉特執導,預告片 VOST int,來自 Mezzanine Productions Paris,在 Vimeo 上。

《神秘的保羅·WR的最後旅程》[羅曼·基羅特,2016,法國]

除了紀錄片,科幻愛好者還會喜歡“曲速”,這是一個紀念《星際迷航》50週年的新未來主義科幻短片節目。這部電視劇通常不是以硬科學聞名,而是利用科幻小說來提出關於我們自身的問題。許多短片中延續了這種社會科幻小說的悠久傳統,它們使用想象的技術來反思當今的擔憂。特別是,有兩部短片從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趨勢中汲取靈感。馬克·斯盧茨基的《從未發生過》中,一群出差的同事求助於手機應用程式來消除他們的不檢點行為,這似乎是為了擴充套件像Snapchat等流行程式提供的短暫記憶和安全通訊。科拉莉·法吉特更成熟的《現實+》設想了一個消費者增強現實系統,該系統允許使用者至少在一天中的一部分時間裡,只能以他或她喜歡的方式看到和被看到。這部電影旨在讓我們發問:我們為了塑造自己的數字身份會走多遠?羅曼·基羅特的更超現實的《神秘的保羅·WR的最後旅程》的主人公是一名宇航員,他遭受著不想要的心靈感應能力,這表明過度訪問個人資訊可能弊大於利。

Nate Dorr is Director of Programming at Imagine Science Film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omoting a dialogue between scientists and filmmakers

More by Nate Dorr

Alexis Gambis is a filmmaker, neuroscientist and founder of Imagine Science Film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omoting a dialogue between scientists and filmmakers. His films combin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narrative often blurring the lines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Imagine Science Films is committed to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 sciences, whether it is through art or our community outreach efforts.

More by Alexis Gamb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