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基亞帕雷利著陸器準備在火星著陸

如果成功,10月19日的著陸將是歐洲太空計劃的首次歷史性壯舉

在“羅塞塔”軌道飛行器撞擊彗星近三週後,歐洲航天局 (ESA) 正準備讓另一艘航天器著陸——這次是在火星上。他們希望一個名為斯基亞帕雷利的航天器於 10 月 19 日在紅色星球上著陸。

與開創性的羅塞塔任務相比,在火星上著陸是一項更為常規的壯舉。但對於 ESA 來說,風險很高,因為目前在火星上成功著陸的次數是:NASA 7 次,歐洲 0 次。

在行星表面執行也將是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的首次嘗試,它是該任務的合作伙伴——並且計劃參與未來的歐洲-俄羅斯聯合任務,包括 2020 年在火星上著陸的探測車。蘇聯在 1971 年的火星 3 號探測器上幾乎取得了成功,但在著陸後僅 20 秒就失敗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鑑於著陸的重要性,穿過火星稀薄大氣層的下降將代表“我們自己的六分鐘恐怖”,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行星科學家弗朗西斯卡·費裡說,她引用了一句話來形容NASA 的好奇號探測器在 2012 年的著陸。“大約 50% 的火星著陸都沒有成功,所以這並不容易。但我感覺相當有信心,”費裡說,她領導著一項研究斯基亞帕雷利下降過程中的大氣資料的實驗。

由 ESA 設計的斯基亞帕雷利著陸器,大約有一輛 Smart 汽車那麼大,是火星太空生物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於3 月份從哈薩克用俄羅斯火箭發射升空。另一部分是軌道飛行器——也是由 ESA 設計的——它將從 2017 年 12 月開始分析火星大氣中的氣體。

塵土飛揚的著陸

斯基亞帕雷利於 10 月 16 日與母船分離。它的主要工作是展示著陸技術,儘管它也會進行短暫的科學任務,研究紅色星球的沙塵暴,只要它的電池可以使用,可能在兩到四天之間。

該著陸器將在沙塵暴季節著陸——NASA 科學家警告說,火星今年可能會出現罕見的行星範圍內的風暴,這將使著陸條件充滿挑戰並阻礙能見度。到目前為止,ESA 的科學家表示,沒有重大事件的跡象,儘管這種情況可能隨時改變。斯基亞帕雷利的設計和測試都考慮到了沙塵暴,但強烈的風暴仍然可能導致問題。ESA 的火星太空生物 2016 專案科學家哈坎·斯維德海姆說,理想的情況是“下降時天氣晴朗,但一兩天後出現沙塵暴”。他說,無論天氣如何,該航天器都應該安全著陸。

在沙塵暴中著陸的想法讓弗朗西斯卡·埃斯波西託感到興奮,她是著陸器 DREAMS 儀器的首席研究員,該儀器將測量火星塵埃的特性,並記錄行星表面的溫度、風速、溼度和壓力資料。在義大利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特天文臺工作的埃斯波西託說:“沙塵暴,或至少大氣中帶電的塵埃,對我們來說非常棒。”她還說,塵土飛揚的大氣也會使火星上的夜間溫度升高,這將減少著陸器自我加熱的需要並延長電池壽命。

火星上的閃電

DREAMS 儀器上的天線將首次測量火星的電場,如果火星上存在閃電,則可以檢測到閃電。該團隊希望瞭解電場是否會引發沙塵暴,這些沙塵暴是否會反過來增強行星的電場,以及風暴最終如何消散。這些資訊可以幫助基本瞭解火星大氣層的物理特性,並且可能對未來載人登陸該行星或在火星上建造棲息地有用。

斯基亞帕雷利的目標是位於子午線平原的平原地區。NASA 的機遇號探測器位於斯基亞帕雷利 100 公里 × 15 公里著陸橢圓之外約 15 公里處,德克薩斯 A&M 大學學院站的行星科學家馬克·萊蒙說,它將嘗試拍攝探測器下降的照片。萊蒙說,儘管火星太空生物的降落傘可能看起來只是一個斑點,但這些照片可以幫助揭示風如何影響其軌跡,他還補充說,這些照片將代表首次從下方看到火星著陸。

任何期望從斯基亞帕雷利本身獲得壯觀照片的人可能會失望——照片將僅限於從空中拍攝的 15 張火星表面的黑白照片,旨在幫助拼湊出該航天器的軌跡。因為著陸器缺少表面相機,所以不會在表面拍攝照片。

目前,斯維德海姆只是希望歐洲首次成功著陸。進入火星稀薄大氣層後的前三分鐘,斯基亞帕雷利將僅透過阻力減速,然後降落傘會展開以更快地減速航天器。在距離表面稍多於一公里的地方,經過 5 分 22 秒後,降落傘應會脫落,推進器將啟動。30 秒的燃燒將使航天器在距離地面幾米的地方以每秒幾米的速度移動,然後它會墜落到地面,其底部的可壓碎蜂窩結構應能緩衝其著陸。“在我們真正知道它站在地面上之前,我無法放鬆,”斯維德海姆說。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6 年 10 月 17 日首次發表

Elizabeth Gibney is a senior physics reporter for Nature magazine.

More by Elizabeth Gibney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