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稀缺:為什麼擁有太少意味著太多》,作者:Sendhil Mullainathan 和 Eldar Shafir。時代圖書出版社。版權所有 © 2013 Sendhil Mullainathan 和 Eldar Shafir。保留所有權利。
我們中的一些人討厭會議。康妮·格西克是一位組織行為學領域的領軍學者,她以研究會議為生。她進行了大量詳細的定性研究,以瞭解會議是如何展開的,以及工作和對話模式在會議過程中是如何變化的。她研究了多種型別的會議——學生之間的會議和管理者之間的會議,旨在權衡選項以做出決定的會議,以及旨在集思廣益以產生更具體的東西(如銷售方案)的會議。這些會議再怎麼說也不為過。但在一個方面,它們都是相同的。它們都以不集中開始,討論是抽象的或離題的,對話是漫無邊際的,而且常常偏離主題。簡單的觀點被冗長地表達出來。分歧被提出,但沒有得到解決。時間被浪費在不相關的細節上。
但是,在會議進行到一半時,情況發生了變化。正如格西克所說,出現了一個中期修正。小組意識到時間快用完了,變得認真起來。正如她所說,“他們的任務的中點是‘重大進展跳躍’的開始,當時[小組]開始擔心截止日期和他們迄今為止的進展。[在這一點上]他們進入了……協同工作階段,[伴隨著]突然增加的能量來完成他們的任務。”他們解決分歧,專注於基本細節,並將其餘的放在一邊。會議的後半段幾乎總是產生更實際的進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中期修正說明了稀缺性佔據思維的後果。一旦時間的缺乏變得明顯,我們就會集中注意力。即使我們獨自工作時也會發生這種情況。想象一下你自己寫一本書。想象一下你正在寫的章節幾周後到期。你坐下來寫作。寫了幾句話後,你想起了一封需要注意的電子郵件。當你開啟收件箱時,你會看到其他需要回復的電子郵件。不知不覺中,半小時過去了,你還在處理電子郵件。知道你需要寫作,你回到你那幾句可憐的句子。然後,在“寫作”時,你發現你的思緒飄忽不定:你花了多長時間思考午餐是否要吃披薩,上次檢查膽固醇是什麼時候,以及你是否將你的壽險保單更新到你的新地址?你花了多長時間從一個想法漂移到另一個模糊相關的想法?幸運的是,快到午餐時間了,你決定提前收拾一下東西。當你和許久未見的朋友一起吃完午飯後,你會磨蹭著喝咖啡——畢竟,你還有幾個星期的時間來寫那一章。因此,這一天繼續:你設法寫了一點東西,但遠少於你希望的。
現在想象一下一個月後同樣的情況。這一章在幾天後到期,而不是幾周後。這次當你坐下來寫作時,你會帶著緊迫感這樣做。當你的同事的電子郵件浮現在腦海中時,你會繼續前進,而不是分心。最棒的是,你可能會非常專注,以至於這封電子郵件甚至可能沒有被注意到。你的思緒不會飄忽到午餐、膽固醇檢查或壽險保單上。當和你的朋友共進午餐時(假設你沒有推遲),你不會磨蹭著喝咖啡——那一章和截止日期就在餐廳裡伴隨著你。到一天結束時,這種專注得到了回報:你設法寫了很大一部分章節。
心理學家在更受控制的實驗中研究了截止日期的好處。在一項研究中,大學生被付費校對三篇文章,並被給予了較長的截止日期:他們有三週的時間來完成這項任務。他們的報酬取決於他們發現的錯誤數量和按時完成的情況;他們必須在第三週之前交出所有文章。在一個巧妙的轉折中,研究人員建立了第二個具有更多稀缺性的組——更嚴格的截止日期。他們必須每週交一篇校對好的文章,持續三週。結果呢?正如上面的思想實驗一樣,截止日期更嚴格的小組效率更高。他們遲交的次數更少(儘管他們有更多的截止日期要錯過),他們發現了更多的錯別字,並且他們賺了更多的錢。
截止日期不僅僅提高了生產力。例如,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也面臨著截止日期。他們享受剩餘大學生活的時間有限。心理學家傑米·庫爾茨的一項研究調查了高年級學生如何管理這個截止日期。她在畢業前六週開始了這項研究。六週的時間足夠長,以至於大學的結束可能還沒有完全被意識到,但又足夠短,以至於它可以讓人感覺非常臨近。對於一半的學生,庫爾茨將截止日期框定為迫在眉睫(只剩下這麼多小時),而對於另一半學生,她將其框定為遙遠(今年剩餘的一部分)。感知到的稀缺性的變化改變了學生管理時間的方式。當他們覺得時間不多時,他們試圖從每一天中獲得更多。他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參與活動,沉浸在他們大學生涯的最後時光中。他們還報告說更快樂——大概是因為享受了更多大學可以提供的服務。
時間稀缺性的這種影響已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中被觀察到。在大型營銷實驗中,一些顧客會收到一張帶有有效期的優惠券,而另一些顧客則會收到一張類似的沒有有效期的優惠券。儘管有效期更長,但沒有有效期的優惠券不太可能被使用。如果沒有時間的稀缺性,優惠券就不會引起注意,甚至可能會被遺忘。在另一個領域,組織研究人員發現,銷售人員在銷售週期的最後幾周(或幾天)工作最努力。在我們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數據錄入員在發薪日臨近時工作更努力。
英國記者馬克斯·黑斯廷斯在他的關於丘吉爾“最輝煌歲月”的書中寫道:“當為時已晚時,英國人的頭腦運轉得最好。”每個曾在截止日期前工作過的人都可能感覺自己像個英國人。截止日期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它們創造了稀缺性並集中了思維。無論是會議剩下的幾分鐘,還是大學剩下的幾周,截止日期都迫在眉睫。我們投入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任務。分心變得不再那麼誘人。當章節即將到期時,你不會在午餐時磨蹭,當會議即將結束時,你不會浪費時間在題外話上,並且你在畢業前專注於充分利用大學時光。當時間短暫的時候,你會從時間中獲得更多,無論是工作還是娛樂。我們稱之為專注紅利——稀缺性佔據思維的積極結果。
我們經常將稀缺性與最可怕的後果聯絡起來——窮人深陷債務;忙碌的人永遠落後於他們的工作。專注紅利表明稀缺性也有其好處。但代價也緊隨其後。事實證明,我們在稀缺性方面最大的掙扎與我們最大的好處有著共同的根源:它們也源於稀缺性佔據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