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對卡西尼號宇宙飛船資料的最新分析表明,土星上佈滿隕石坑的衛星亥伯龍神確實像海綿一樣,充滿了可能佔據其體積 40% 或更多的微小孔隙。卡西尼號多次飛掠使研究人員能夠測量該衛星的密度和成分,他們報告稱這可能是冰和碳基分子的混合物。
康奈爾大學行星科學家彼得·托馬斯說,高孔隙率可以解釋亥伯龍神(土星最大的不規則形狀衛星)上隕石坑眾多的現象,他是今天線上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兩篇描述該發現的論文之一的合著者。“撞擊到更多孔的目標意味著更少的碎片飛散出來覆蓋它們,”他在談到隕石坑時說。
卡西尼號於 2005 年 9 月從約 500 公里(311 英里)的距離拍攝的亥伯龍神高解析度影像記錄了一個佈滿麻點的表面,這與其他土星衛星(如土衛九 Phoebe)形成對比,後者尺寸相似,但隕石坑更像在地球衛星上發現的那些。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為了弄清所有隕石坑的原因,托馬斯和他在 NASA 和其他機構的同事將這些快照與可見光、紫外線和紅外光譜以及 2005 年和 2006 年初三次更遠距離飛掠期間捕獲的其他資料結合起來。
一個團隊透過比較不同角度的檢視計算出亥伯龍神的體積,並根據卡西尼號飛掠時所受到的阻力來衡量其質量,從而測量出該衛星的密度。第二個團隊表示,該衛星表面的高反射率與冰一致,而較小的隕石坑則顯示出較暗的點,這可能代表著二氧化碳和較大的富碳分子的存在。
托馬斯說,如果由冰構成(冰是土星環及其一些衛星的主要成分),亥伯龍神將大約有 40% 的孔隙。“這只是一個提醒,”他補充說,“透過普透過程的組合,你可以得到看起來很奇怪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