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老將應對冠狀病毒

最近完成的新病毒基因組序列加速了開發診斷測試以篩查該病毒的努力

來自《自然》雜誌

曾幫助抗擊2003年非典(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疫情的科學家們再次行動起來,調查最新的威脅:一種新的與非典相關的病毒,該病毒已導致一人死亡,另一人病情嚴重。上週,研究人員報告了這種新的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以及首批用於篩查的診斷測試——這兩項重大進展將有助於控制這種病原體,以防其演變成更廣泛的威脅。

非典病毒於2003年3月被確認為數月前在中國爆發並在全球迅速蔓延的疫情的起因。在2003年7月最終被控制住之前,該病毒導致近8500例病例和916人死亡。當時,科學家們對這種病毒幾乎一無所知——冠狀病毒此前很少受到關注,因為它們以前只引起輕微的感冒。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非典疫情期間建立的研究和公共衛生網路——以及隨之而來的冠狀病毒研究——使今天的科學家們處於更有利的地位來了解最新的病毒,並在需要時開發藥物和疫苗等對策。“我們都在再次合作,”德國波恩大學醫學中心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克里斯蒂安·德羅斯滕說,他參與了該病原體的診斷測試的開發。“這是原來的非典俱樂部。”

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證據表明該病毒構成任何重大的公共衛生威脅。與這兩例病例接觸的任何人都沒有生病,這表明該病毒不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儘管如此,世界各地的衛生部門並沒有掉以輕心——呼吸道病毒可能導致大流行,而這種毒株已經引起了嚴重的疾病。現在,關鍵問題(也是診斷測試將有助於回答的問題)是,這兩個病例是孤立事件,還是該病毒可能會再次襲擊,並可能適應更容易在人類中傳播。

第一例病例是一名60歲男性,於6月13日因嚴重肺炎和急性腎功能衰竭入住沙烏地阿拉伯吉達的蘇萊曼·法基赫博士醫院,於6月24日死亡。屍檢結果顯示,流感和其他常見的疑似病毒呈陰性,因此在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病毒學家羅恩·富希爾(他曾研究過非典病毒)的建議下,醫院的微生物學家阿里·穆罕默德·扎基進行了冠狀病毒測試。

9月20日,扎基在他的新興疾病監測計劃(ProMED)上釋出了他的結果,這是一個線上疾病報告系統,證實冠狀病毒測試呈陽性。一週後,富希爾的研究小組從扎基那裡收到了該病毒的分離株,於7月初在GenBank資料庫中公佈了該病原體的基因組序列。該基因組證實,該病原體是一種新的冠狀病毒,其近親在蝙蝠中發現。

在看到扎基的ProMED帖子兩天後,英國衛生防護局報告說,他們發現了第二例病例:一名來自卡達的49歲男子,於9月3日出現類似症狀。他於9月7日入住多哈的重症監護室,然後被轉移到倫敦一家醫院,目前病情仍然嚴重。將他的病毒的基因組序列片段與第一例病例的基因組序列片段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兩者相同。病毒基因組序列還使包括富希爾和德羅斯滕在內的國際研究小組能夠迅速設計出診斷測試,以尋找病毒 RNA 的短而特徵性的片段。德羅斯滕說,合作很容易達成:“這裡的好處是,這些都是非典時期的老朋友。”

德羅斯滕補充說,現有的非典研究為進一步研究這種最新的冠狀病毒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模板。例如,科學家將使用小鼠、雪貂和獼猴等動物模型來研究該病原體的毒力及其傳播方式。他們還將測試自非典以來為治療其他冠狀病毒而開發的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是否有效。

他說,一個關鍵的實驗是找出新病毒附著在人肺部的哪個位置。一些科學家懷疑它可能像非典病毒一樣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 2 (ACE2) 受體結合。這可能既是好訊息也是壞訊息。該受體位於肺部深處,那裡的感染可能導致嚴重的疾病,但與肺部較高處的病毒相比,在那裡安家的病毒不太可能透過咳嗽或打噴嚏傳播到空氣中。

德羅斯滕說:“受體結合特性對於潛在的控制措施的成功也至關重要,如果需要的話。” 非典之所以能夠被控制住,部分原因是它傳播不快,但也因為它感染的人在病毒進入上呼吸道之前就變得非常不適。這使得在患者開始傳播病毒之前很容易識別出病例。相比之下,流感大流行是不可能阻止的,這主要是因為感染該病毒的人在出現任何感染症狀之前就會將病毒傳播給他人。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該文章於2012年10月3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