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是最低階的幽默,卻是最高階的智慧,” 妙語鑑賞家奧斯卡·王爾德曾這樣說過。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同他的觀點。溝通專家和婚姻顧問通常都建議我們遠離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原因很簡單:諷刺帶有輕蔑的毒刺,會傷害他人並損害人際關係。就其本質而言,它會引發衝突。
諷刺涉及構建或揭示預期含義之間的矛盾。它是最常見的口頭反諷形式——即允許人們說出他們並非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我們通常用它來幽默地表達不滿或輕蔑。例如,一位老闆可能會在發現他的助手在上網時說:“帕特,別工作太努力了!”
然而,行為科學家,INSEAD 商學院的李黃、哥倫比亞大學的亞當·D·加林斯基和我發現,諷刺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心理回報:更強的創造力。事實上,諷刺的使用似乎可以促進交流雙方的創造力。我們的研究表明,與其完全避免尖刻的評論,不如謹慎適度地使用巧妙的俏皮話,反而可以激發創造性的火花。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言不由衷
早期對人們如何理解諷刺性陳述的研究表明,正如人們可能預料的那樣,與更直接的言論相比,大多數人認為此類評論更具批判性。在 1997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32 名參與者閱讀了一些情景,例如,其中一個人做了一些可能被視為負面的事情,例如吸菸,而第二個人對第一個人的行為進行了評論,要麼是字面上的(“我看得出你對你的肺部健康並不關心”),要麼是諷刺性的(“我看得出你對你的肺部健康非常關心”)。參與者始終認為諷刺比字面陳述更具譴責性。
2000 年,西安大略大學的研究人員鼓勵 66 名學生閱讀一個情景,同時想象故事中某個人的視角,例如做出批判性評論的人的觀點或接受該評論的人的觀點。儘管對於這些評論可能如何影響說話者和聽者之間的關係存在一些分歧,但視角轉換並沒有改變任何人對說話者意圖的理解,例如嘲弄或激怒的願望。
根據 2005 年傑森·帕克和吳志文(當時都是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心理學家)及其同事的一項研究,諷刺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在透過電子方式交流時。他們給 30 對大學生提供了一系列陳述,其中一半是諷刺性的,一半是認真的。一些學生透過電子郵件傳遞資訊,另一些學生通過錄音傳遞資訊。收到語音資訊的參與者準確地理解了諷刺(或不諷刺)的含義,準確率達到 73%,但透過電子郵件收到陳述的參與者只有 56% 的準確率,幾乎與隨機猜測無異。
電子郵件傳送者預計 78% 的參與者會理解他們資訊中固有的諷刺意味。也就是說,他們嚴重高估了自己透過電子郵件傳達這些陳述語氣的能力。而諷刺電子郵件的接收者則更加自信。他們猜測自己能夠正確解讀電子郵件資訊的語氣的準確率約為 90%。他們更擅長評估自己解讀語音資訊的能力。
哦,諷刺!
2015 年,我和我的同事們發現了諷刺的另一面,即其積極的一面。在一項研究中,我們要求 56 名參與者選擇一個諷刺、真誠或中性的劇本,然後與另一位不知情的受試者進行模擬對話。
在我們的參與者完成對話後,我們立即向他們展示了測試他們創造力的任務。例如,他們必須想出一個在邏輯上與一組三個提供的詞語相關的詞語(例如,“禮儀”、“圓形”和“網球”與“桌子”相關)。我們還向他們提供了一份關於他們在對話過程中感受到的衝突感的簡短問卷。
不出所料,接觸諷刺的參與者報告的人際衝突比其他組別的參與者更多。更有趣的是,那些進行過諷刺對話的小組在創造力任務中表現更好。這種效應對於模擬對話中的傳遞者和接收者都顯現出來,但僅當接收者理解了劇本中的諷刺意味時才會出現。
為什麼口頭反諷會增強創造力?諷刺的挑戰在於,資訊聽起來很嚴肅,但不應從字面上理解。克服這一點的其中一種方法是透過語氣——例如,誇張的言語表明資訊的戲謔性。我們需要跳出固有思維模式來產生和解讀諷刺性評論。這意味著諷刺可能會帶來更清晰、更具創造性的思維。
抽象思維也有幫助。在之前實驗的一個變體中,我們要求 114 名學生承擔類似的角色和任務(要麼聽取諷刺性評論,要麼發表諷刺性評論,然後接受創造性挑戰)。但這一次,我們還透過一項測試來評估學生的思維,在該測試中,他們必須將一個詞與抽象或具體的行動聯絡起來(例如,“投票”可以與具體的“標記選票”或抽象的“影響選舉結果”配對)。我們發現,當人們進行抽象思考時,更容易產生或解讀諷刺性陳述,而這種狀態也能促進創造性思維。
我們的任何發現都不能否定諷刺會損害人際關係這一事實。那麼,我們如何在不引發衝突的情況下利用諷刺的創造性益處呢?這歸結為信任。我們 2015 年的研究還表明,在相同的語氣和內容下,對我們信任的人表達或接受的諷刺性言論不如對我們不信任的人表達的諷刺性言論更具挑釁性。當然,如果我們改變語氣和內容,也會有所不同。即使是信任也可能不足以保護友誼免受極其 Harsh 的語氣和尖刻內容的影響。
考慮到風險,您最好的選擇是將會話中的俏皮話限制在您非常熟悉的人之間,以免冒犯他人。但是,當您確實享受這種機智問答時,您也可能會提高您的創造性思維。借用王爾德的另一句話,“正是批判精神創造了事物。”
編者注:本文改編自 Mind Matters 系列中的一篇帖子。
思想問題
每週在 思想問題 中,研究人員解釋了他們學科最值得注意的最新發現。《思想問題》由普利策獎獲獎記者、《紐約時報雜誌》特約撰稿人加雷思·庫克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