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0年,邁克爾·E·麥卡洛(Michael E. McCullough)心理學家(現任職於邁阿密大學)和他的同事發表了一項對三十多項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宗教信仰與較低死亡率之間存在強烈的相關性以來,懷疑論者一直受到信徒的挑戰,要求解釋原因——彷彿在說,“看,真有上帝,這是信仰的回報。”
然而,在科學中,“上帝做的”不是一個可檢驗的假設。有求知慾的人會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做的,以及使用了什麼力量或機制(而“上帝以神秘的方式工作”不會透過同行評審)。即使是諸如“信仰上帝”或“宗教信仰”這樣的解釋也必須分解成它們的組成部分,才能找到信仰和行為之間可能存在的因果機制,這些機制導致健康、福祉和長壽。麥卡洛和他當時的邁阿密同事布萊恩·威洛比(Brian Willoughby)在2009年的一篇論文中做了這項工作,該論文報告了對數百項研究進行薈萃分析的結果,揭示了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可能從事健康行為,例如看牙醫和系安全帶,並且不太可能吸菸、飲酒、服用娛樂性藥物和從事高危性行為。為什麼?宗教提供了一個緊密的社交網路,可以加強積極行為,懲罰消極習慣,並促使人們為了實現目標而加強自我約束,以及對消極誘惑進行自我控制。
自制力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的新書《意志力》(Willpower)的主題,該書與科學作家約翰·蒂爾尼(John Tierney)合著。《自制力》是指運用一個人的意志力來達到行為結果,研究表明,能夠延遲滿足的兒童(例如,為了以後得到兩個棉花糖而現在放棄一個棉花糖)在以後的學業成就和社會適應性衡量中得分更高。宗教提供了終極的延遲滿足策略(永生),作者引用研究表明,“虔誠的宗教兒童被父母和老師評價為相對不衝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然而,設定目標和監控個人進展的潛在機制可以被任何人利用,無論是否信教。“匿名戒酒會”敦促成員屈服於“更高的力量”,但這甚至不必是神——它可以是任何幫助你專注於更崇高的清醒目標的事物。作者指出,禪修,即你將呼吸計數到10,然後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個過程,“培養了精神紀律。唸誦玫瑰經、吟唱希伯來詩篇、重複印度教真言也是如此。”對進行此類儀式的人進行腦部掃描顯示,與自我調節和注意力相關的區域活動強烈。事實上,麥卡洛將祈禱和冥想儀式描述為“一種針對自制力的無氧鍛鍊”。鮑邁斯特在他的實驗室裡證明,透過練習抵制誘惑可以增強自制力,但你必須掌握節奏,因為像肌肉一樣,自制力在過度努力後會變得耗盡。最後,作者指出,“宗教還可以改善行為監控,這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步驟之一。有宗教信仰的人傾向於覺得有人在重要地注視著他們。”對於信徒來說,這個監控者可能是上帝或他們宗教的其他成員;對於非信徒來說,它可以是家人、朋友和同事。
世界充滿了誘惑,正如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吹噓的那樣,“我可以抵抗一切,除了誘惑。”我們可能採取奧古斯丁(Augustine)在成為聖徒之前的宗教道路,當時他向上帝祈禱“給我貞潔和節制,但還不是現在。”或者我們可以選擇19世紀探險家亨利·莫頓·斯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的世俗道路,他宣稱“自制力比火藥更不可或缺”,特別是當我們有“神聖的任務”時,正如斯坦利所稱的那樣(他的任務是廢除奴隸制)。我會說你應該選擇你的神聖任務,監控並調整你朝著該目標邁進的步伐,規律飲食和睡眠(缺乏這兩者都會削弱意志力),坐立端正,保持有條理和儀容整潔(斯坦利在叢林中每天都刮鬍子),並讓自己置身於一個支援性的社交網路中,以加強你的努力。這種神聖的健康是每個人的領域——信徒和非信徒——他們都會讓自己擁有更崇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