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天局宣佈,一項協調的全球行動正在監測一個即將墜落地球的俄羅斯火星探測器。
這艘命運多舛的“火衛一-土壤”號探測器,據俄羅斯官員估計將在週六到週一(1 月 14 日至 16 日)之間重返地球大氣層,現在已正式成為 12 個成員機構組成的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簡稱 IADC)的目標。
歐洲航天局 (ESA) 位於德國達姆施塔特的歐洲空間執行中心空間碎片辦公室負責人海納·克林克拉德表示:“自 1 月 2 日以來,IADC 一直在進行重返預測活動。“火衛一-土壤”號被認為不是高風險物體。”他告訴 SPACE.com:“因此,這將作為我們 2012 年的年度‘測試活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確定“火衛一-土壤”號不是高風險太空垃圾的原因是,這艘失控的航天器的乾重相對較低,只有 2.5 噸。船上大約有 11 噸有毒推進劑,使探測器的總質量達到 13.5 噸。
據歐空局稱,俄羅斯航天局(稱為 Roscosmos)和 NASA 的研究表明,“火衛一-土壤”號的燃料箱應該在地球上空高處爆裂,釋放出大量隨後會消散的推進劑。[“火衛一-土壤”號任務照片]
南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人文學院考古系講師愛麗絲·戈爾曼說:“因為它卡在低地球軌道上,而不是飛向火星,這意味著它也充滿了燃料。”
戈爾曼專門研究空間考古學,並指出,據俄羅斯航天局稱,燃料箱是由鋁製成的。
戈爾曼說:“超過 50% 的所有重返航天器材料都是鈦、鈹或鋼,它們的熔點是鋁的兩倍,因此燃料箱倖存下來的可能性非常低。”“據報道,燃料是肼和四氧化二氮,它們的沸點分別為 113 攝氏度和 21 攝氏度,因此一旦燃料箱報廢,它會在高空蒸發。”
“火衛一-土壤”號的剩餘物
俄羅斯航天局表示,最多有 20 到 30 個“火衛一-土壤”號殘骸碎片,總重量不到 200 公斤,可能會到達地球表面。然而,鑑於我們星球的大部分表面都被水覆蓋,這些碎片落入人口稠密地區的機率非常小。
“火衛一-土壤”號還攜帶了一個名為“螢火一號”的小型中國火星軌道器。中國官方媒體早在 11 月中旬就宣佈“螢火一號”探測器報廢。
歐空局在達姆施塔特的空間碎片辦公室擁有 IADC 資料庫,該資料庫用於在包括 NASA 和 Roscosmos 在內的 IADC 成員之間交換軌道資料和重返預測。
IADC 的成員機構還包括歐洲國家機構以及中國、加拿大、日本、烏克蘭和印度航天局。
官員表示,IADC 成員將使用“火衛一-土壤”號監測活動的結果來改進他們的模型,並使未來對空間碎片重返的預測更加準確。
密西西比大學法學院國家遙感、航空和空間法中心主任喬安妮·艾琳·加布裡諾維奇表示:“採取這一步驟表明,空間行為者採取自願合作行動以保護空間和地球環境並分擔風險的趨勢日益增強。”
加布裡諾維奇告訴 SPACE.com,“這是外層空間是全球公地這一法律事實的實際應用。”
可倖存的返回艙
目前,預測“火衛一-土壤”號滑入地球大氣層的確切時間以及飛船重返地球的哪個部分,仍然是任何人的猜測。
克林克拉德在最近的歐空局宣告中說:“現在,由於影響衛星的軌道和空間環境存在大量不確定性,有跡象表明,“火衛一-土壤”號可能會在 1 月 13 日至 17 日之間,在北緯 51.4 度到南緯 51.4 度之間重返。”
“火衛一-土壤”號於 11 月 8 日(莫斯科時間 11 月 9 日)發射。探測器本應降落在火衛一(環繞紅色星球的兩顆衛星之一)上,收集土壤樣本,然後在 2014 年將這些樣本送回地球(“grunt”在俄語中意為“土壤”)。
然而,在發射後不久,探測器未能將自身從地球軌道提升到星際軌道上。
這就是生活
這艘失控的俄羅斯探測器攜帶了一個鼻錐形下降艙,其設計目的是將火衛一的碎片帶回地球。該硬體很可能在重返過程中倖存下來,因為它本來的設計就是要衝過地球大氣層並硬著陸。
返回艙本應在哈薩克的薩雷沙甘導彈試驗場著陸。
艙內裝有行星際生命飛行實驗 (LIFE),該實驗由位於美國的非營利組織行星學會設計和建造。這個生物艙旨在評估在深空花費數年時間對生物體的影響。
行星學會的生命專案經理布魯斯·貝茨說:“由於我們無法預測重返的細節,因此我們無法預測火衛一生命生物艙是否會在重返過程中倖存下來,當然我們也無法預測它是否會落在可以回收的地方。”
貝茨告訴 SPACE.com,“在火衛一生命生物艙被回收的可能性極低的情況下,我們希望研究其中的生物體。”“儘管在深空中 34 個月的主要目標尚未實現,但在低地球軌道執行兩個月後研究這些生物體仍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倫納德·大衛從事空間工業報道已有五十多年。他是去年國家空間俱樂部新聞獎的獲得者,並且是國家空間學會《Ad Astra》和《Space World》雜誌的前任主編。自 1999 年以來,他一直為 SPACE.com 撰稿。
版權所有 2011 Spa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本材料不得出版、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