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佔領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威脅未來研究

關於輻射暴露對生態系統影響的長期研究已被置於不確定性之中

Three horses in snow covered landscape

2016年1月,普氏野馬在切爾諾貝利禁區內一片白雪皚皚的田野上漫步。這些馬是在核災難後重新引入該地區的,並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茁壯成長。

以下文章經許可轉載自 The Conversation,這是一個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襲擊後不久,兩國政府都表示,俄羅斯軍方已經接管了已退役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這是世界上最嚴重的核災難發生地。烏克蘭外交部在一條推文中表達了對可能發生生態災難的擔憂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看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普里皮亞季市附近核電站的一個核反應堆發生爆炸。大火燃燒了10天,噴射出的放射性煙羽蔓延到整個歐洲,遠至愛爾蘭希臘。反應堆周圍的直接區域被疏散,半徑30公里的隔離區已保持了近36年。

切爾諾貝利禁區的准入受到嚴格控制。烏克蘭軍隊通常只允許與科學考察隊有關的人員,或最近的黑暗旅遊——參觀與死亡和苦難相關的地點——進入該地區。

我曾六次訪問該地區,最近一次是在2018年,以研究長期低劑量輻射對動物的影響。這些影響,在人類和其他動物身上,都非常令人擔憂且極具爭議。大部分不確定性是由於在切爾諾貝利等地點工作的困難,以及受汙染地區生態系統的變異性和複雜性造成的。科學上的不確定性自然會導致人們擔心應該信任誰。

輻射升高,但仍然安全

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野生動物在該區域內蓬勃發展。茂密的森林生長起來,吸引了猞猁、野牛、鹿和其他動物。狼和普氏野馬,這些動物因過度捕獵和土地利用而瀕臨滅絕,被重新引入,並且一直在茁壯成長。

軍隊將重型裝置,包括坦克,帶入仍然在某些地方受到嚴重汙染的生態系統的前景並不樂觀。已經有關於輻射讀數飆升的報道,可能是由於重型軍用車輛攪動了受汙染的土壤。

國際原子能機構於2月25日表示,讀數很低,不會對公眾構成危險。儘管如此,由於附近有激烈的戰鬥,始終存在意外襲擊混凝土掩體的危險,該掩體仍然包含著從反應堆堆芯洩漏的輻射。

對人類和生態系統健康的風險難以估量。鑑於現在是冬季,大多數動植物物種都處於冬眠、休眠狀態,或者對於鳥類來說,已經飛往南方。到大自然甦醒時,車輛移動造成的任何輻射水平升高都可能已經消退。

俄羅斯軍隊人員可能正在透過該地區——這是從白俄羅斯到基輔最快的路線——除了少數核心部隊外,他們很可能會像烏克蘭軍隊那樣,確保該區域的安全。俄羅斯在反應堆以東的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汙染,很可能會採取極其謹慎的態度。

慢性輻射的影響

該地區是全球為數不多的科學家可以收集關於慢性輻射暴露對野生動物影響的實地資料的地點之一。我自己的研究小組在切爾諾貝利的工作旨在瞭解長期暴露於低水平輻射的長期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從一代傳給下一代。

在疫情之前,我們是一個多學科團隊的一部分,監測野生田鼠種群的放射性水平和相關的健康影響——貧血、癌症、白內障或免疫功能受損。該地區的輻射水平是可變的,但可能導致高劑量,一些田鼠經歷的輻射率比未暴露的對照田鼠高40倍。

然而,我們無法確定我們檢測到的健康影響是由輻射暴露引起的。這是因為環境中存在所有其他壓力源,包括捕食者、寄生蟲、疾病和飢餓。

低劑量輻射對生態系統的健康影響極具爭議。蒂姆·穆索,南卡羅來納大學的生物學家,報告了多種物種的多種異常現象,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遺傳學和細胞學研究所的輻射遺傳學家羅莎·岡查洛娃發現,經歷過早期高劑量輻射的動物的後代繼續表現出許多染色體異常

但包括索爾福德大學的環境科學家邁克·伍德和蘭卡斯特大學水文與生態研究所的放射生態學家尼克·貝雷斯福德在內的其他人,沒有發現此類影響的證據

核能和野生動物風險

我們自己在2018年在切爾諾貝利收集的資料仍在分析中,但初步結果顯示出巨大的個體差異,並且未能顯示負面健康影響與輻射劑量之間存在任何明顯的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性。我們認為低劑量輻射的影響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並且受其他因素(如捕食或疾病)的影響。這並不是說輻射沒有影響,只是說不可能將影響程度歸因於輻射。

解決這些爭議並決定如何解釋結果非常重要。許多國家計劃透過在偏遠地區選址小型模組化反應堆來擴大核能生產,重要的是要了解如果發生核事故或來自核燃料加工、鈾礦開採以及核電站執行產生的放射性排放,可能會對野生動物造成什麼風險。

無論這些研究的結果如何,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如果沒有來自烏克蘭的合作者提供當地知識、實驗室設施、交通和給養,以及許可證方面的幫助,任何人都無法在切爾諾貝利禁區工作。我們誰也不知道這些持續多年的合作關係會發生什麼變化。

本文最初發表於 The Conversation。閱讀 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