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的工業遺產留下了深深的傷疤 [幻燈片]

六十年前,羅馬尼亞人被承諾國家工業化將帶來經濟繁榮,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留下的只有倒塌的建築物、被汙染的土壤和迷失方向的社群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攝影師和活動家伊斯特萬·科薩希望羅馬尼亞過去的教訓能夠指導其未來。科薩說,六十年前,羅馬尼亞人被承諾國家工業化將帶來經濟繁榮,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留下的只有“倒塌的建築物、被汙染的土壤和迷失方向的社群”。

為了這篇攝影文章,匈牙利攝影師、羅馬尼亞環保組織前專案經理科薩走遍了全國各地,記錄了其汙染遺留問題的社會和經濟後果。

該國最新的環境爭議是修建歐洲最大的露天金礦的提案。成千上萬的羅馬尼亞人抗議一項授權加拿大礦業公司加布裡埃爾資源公司擁有的羅西亞蒙塔納礦的法律草案。據估計,政府在該公司擁有價值 40 億美元的少數股權,很可能在本月決定該專案的命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羅馬尼亞擁有歐洲一些最多產的礦區,失業率驚人——據礦業公司報告,羅西亞蒙塔納村的失業率高達 80%。但它也揹負著幾十年重工業和採礦造成的深刻環境傷疤。2000 年,數百萬加侖的廢物從羅馬尼亞西北部的一個礦山蓄水池溢位,將 30 英里的有毒氰化物和重金屬羽流送入附近的蒂薩河和多瑙河。它造成 200 多噸死魚,並在三個國家造成廣泛破壞,專家稱之為中歐和東歐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水汙染事件。

新礦的支持者推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反對者則擔心這會加重一個仍在努力應對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蘇聯時代快速工業化造成的環境後果的國家所面臨的汙染負擔。該礦將使用氰化物從岩石中提取金銀。

工廠和冶煉廠也留下了被汙染的土地和水的遺產。在羅馬尼亞汙染最嚴重的城鎮之一科普薩米卡,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為 54 歲,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9 歲。此外,據處理發展中國家汙染問題的國際組織“鐵匠研究所”稱,96% 的 14 歲以下兒童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多達一半的受測者表現出鉛中毒跡象。

科薩希望他拍攝的羅馬尼亞工業過去留下的深刻傷疤的照片能夠提醒人們,有些傷口永遠無法癒合。科薩說,如果透過授權新礦的法律,“其他類似的專案將會出現”。“羅馬尼亞沒有太多重工業的成功案例。”

本文最初發表在環境健康新聞,這是環境健康科學(一家非營利媒體公司)釋出的新聞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