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保羅·圭德蒂在翻閱一本關於古代藝術的書籍時,偶然看到了一幅羅馬馬賽克,上面描繪著一個人的腿從一條巨魚的嘴裡垂下來。圭德蒂是義大利薩蘭託大學的生物學家,他被這幅畫震驚了,並認出這條魚正是他研究的魚類:暗色石斑魚。
今天,漁民們很難找到如此巨大且如此接近海面的暗色石斑魚。這種魚遍佈地中海,目前已瀕臨絕種。雖然它們可以長到四英尺多長,重達 100 磅,但大多數都小得多,而且在捕魚壓力最大的地方,它們棲息在太深的水域,無法躍出水面吃人。
為了幫助石斑魚恢復,漁業管理者在地中海各地建立了海洋保護區。證據表明,這些保護區正在發揮作用:石斑魚在各種深度都變得越來越常見,而且通常體型也更大。然而,圭德蒂和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家菲奧倫扎·米凱利想要更準確地瞭解石斑魚的歷史種群數量。為了確定恢復工作還需要進行到什麼程度,最好了解一下這種魚在幾千年前的情況。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推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但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千年歷史的資料很難獲得,因此圭德蒂和米凱利轉向了最初吸引圭德蒂眼球的馬賽克。他們在博物館和書籍中尋找。他們在其他生物學家中傳播訊息。這花了幾年的時間,但他們最終收集了 73 幅公元一世紀到五世紀之間的伊特魯里亞、希臘和羅馬馬賽克,這些馬賽克描繪了魚或捕魚場景。其中,有 23 幅描繪了石斑魚。
米凱利說:“透過使用馬賽克,我們能夠評估石斑魚過去有多大以及它們是如何被捕獲的。” 他們所看到的讓他們感到驚訝。在一些馬賽克中,漁民使用漁網和魚叉在水面捕撈石斑魚——這種技術在今天根本行不通。另一些馬賽克則顯示石斑魚非常巨大,完全證實了它們在歷史上作為海怪的聲譽。“這表明石斑魚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常見和容易捕撈,”米凱利說,他的研究結果於去年年底發表在《生態學與環境前沿》雜誌上。
撇開藝術許可和漁民的誇張癖好不談,圭德蒂和米凱利認為,更古老的、非科學的來源可以幫助校準保護和管理目標。“對於這類問題,我們必須願意考慮不太量化、更具軼事性的證據的重要性,”米凱利說。“我們想強調藝術作為一種資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