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超過 40% 的工人考慮辭職,倫敦大學學院管理學院教授安東尼·克洛茨將此稱為“大辭職潮”。新冠疫情擾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從通勤上班到學校課程和家庭聚會,世界在大多數方面都變得不同了。在隨後的幾個月和幾年裡,似乎很多人重新評估了他們想要的生活,而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篇文章集錦獻給所有努力讓自己變得更真實、更有創造力、更健康的人們。
首先向內看。自我實現者的 10 個習慣包括接受自己的怪癖並找到目標。即使是最具挑戰性的環境也能賦予體驗一種豐富性——心理上覆雜的生活位列更令人滿意的型別之列。無論我們過去的經歷和未來的渴望如何,令人興奮的研究都指向大腦中的一個關鍵區域,它維持著自我意識。
培養創造精神是保持真實的關鍵。靈感的火花並非自發產生,而是可以在五個關鍵階段培養。定期玩耍(是的,也包括成年人)幫助我們嘗試新想法,甚至快速小睡也能將新鮮的想法注入大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無論是在玩耍還是工作中,我們都具有與他人友好相處的進化能力,並且隨機的善舉可能具有比預期更大的漣漪效應。善良和樂於助人的成年人可能在童年時期就學會了尊重他人的感受——這是一項可以隨時培養的技能。即使從事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和激勵我們的工作,如果沒有經過驗證的應對策略來抵禦倦怠,倦怠也會加劇,這些策略包括培養韌性和投入度。
透過挑戰心臟和大腦的體育鍛煉來保持敏銳。反過來,大腦健康會促進身體健康,最近的研究表明,積極的心態可以增強免疫系統。
一些源於科學的應對現代世界壓力的策略:停止瀏覽並放下手機;培養冥想習慣——初步研究表明它可以增強注意力和情緒;並根據神經科學關於如何與青少年溝通的建議,微調育兒技巧。
這些以證據為後盾的生活方式的綜合可能構成豐富人生的路線圖。但是,選擇擁抱哪些追求、職業、想法和道路最終歸結為一個要素: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