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長期以來推測,隨著越來越猛烈的風暴、洪水和其他災害使農村生活難以忍受,氣候變化將促使貧困國家的家庭遷移。但瞭解哪些特定的天氣因素會導致人們離開仍然難以捉摸。
直到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最終表明,氣溫上升——而不是引人注目的自然災害——是永久性地將人們趕出家園的主要環境力量。
本週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新研究跟蹤了印度尼西亞的 7000 多個家庭超過 15 年,得出的結論是,突發災害對省級遷移的影響實際上遠小於熱應激。研究發現,降雨量也會影響人們的遷徙決定,但遠不及氣溫上升的影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以支援我們的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科學和國際事務教授,該研究的合著者邁克爾·奧本海默說:“我們現在可以說一些關於人們在什麼條件下遷移的明智之言。”
奧本海默表示,分析首次表明,當研究人員隨著時間推移觀察同一組家庭時,永久遷移到新地點“往往發生在那些對長期氣候變化,特別是氣溫做出反應的人群中”。他和其他人指出,熱量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可能是搬遷的主要原因。
缺乏可靠的資料
該研究是對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地方層面移民的第二次重大實證考察。但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受影響國家缺乏可靠的長期資料,複製此類研究的努力受到阻礙。
選擇印度尼西亞的部分原因是該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並且面臨地質和氣候災害。它的人口也很稠密,40% 的勞動力從事農業,超過 60% 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區,這些因素加劇了印度尼西亞的氣候脆弱性。
研究人員還能夠找到家庭小組資料,該研究稱之為“出色的跟蹤率”,這使他們能夠研究 1993 年至 2007 年災害前後以及氣候變化的遷移情況。該調查代表了印度尼西亞 27 個省份中 13 個省份的 83% 的人口。
降雨量具有作者所謂的“二次效應”,即在最初乾燥的條件下,降雨量進一步減少往往會引發遷移。同樣,在較溼的條件下,降雨量增加也會增加遷移。但這些遷移通常不是永久性的,“這表明降雨量可能對臨時和短距離移動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與此同時,洪水、火山、山體滑坡和地震等災難性事件(這些事件是各省面臨的最高風險事件)對移民“沒有產生重大、一致或顯著的影響”。
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公共和國際事務學院的博士後學者、該報告的主要作者 Pratikshya Bohra-Mishra 說:“通常,當您談論環境移民時,每個人都會浮現出無助的難民形象。”
她說:“重要的是要理解,環境移民實際上可以採取其他形式。”
經濟學的未知因素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 Valerie Mueller 領導了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第一項重大研究,該研究考察了巴基斯坦的熱量、降雨量和自然災害對移民的影響,她稱這項新研究意義重大。但她指出,該研究的侷限性在於它沒有考慮移民的收入水平。
她說:“通常預設是窮人在遷移,但這並不總是正確的。”
穆勒表示,研究人員面臨的下一個挑戰將是確定人們的遷移在經濟上是好轉還是受損。她還指出,需要發現溫度與移民之間的密切聯絡是否僅僅是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特有的,或者在其他地方是否相關。
她說:“我們在世界各地都有零星的研究,但我們還沒有系統地展示這一點。” “我們也希望能夠說明人們以這種方式做出反應時,生活是更好還是更糟。這是一個非常難研究的問題,因為很難確定對移民的影響。”
研究人員承認,迄今為止缺乏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使得政策制定者難以就如何應對氣候引起的移民得出強有力的結論。
奧本海默說,目前,“人們需要考慮氣候移民,而不要在腦海中帶著災難模式。”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