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沒有這種技能,社互動動將充滿危險。但是大腦實際上是如何處理我們在面部表情和語調中感知到的情感訊號的呢?德國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小組正在嘗試找出答案。
評估情緒很大程度上由位於大腦深處的邊緣系統控制。這個由小結構組成的網路賦予傳入的感覺資料情感色彩。正如大量研究證實的那樣,杏仁核在建立這些聯絡中尤其重要。除其他任務外,當我們看到充滿敵意的面孔或聽到憤怒的聲音時,它會發出警報,使身體準備好戰鬥或逃跑。但當然還有其他大腦區域參與其中。
幾十年來,神經科學家一直懷疑大腦的兩個半球分工合作來評估情感訊號。腦損傷患者的缺陷支援了這種觀點。例如,右半球受損的人,例如中風後發生的那種損傷,可能不再能夠識別面部表情背後的情感。這些發現導致了所謂的右半球假說:右半球負責情感,而左半球處理語言。但真的是右半球優先處理悲傷、焦慮和厭惡等負面情緒,而左半球處理我們情感生活中更愉快的部分嗎?德國團隊設計了幾個實驗來尋求答案。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可見的情緒
該團隊讓測試物件接觸各種刺激,例如帶有情感的影像或文字,同時測量他們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使用了多種探針組合,包括感應腦電波的常用腦電圖 (EEG);測量神經活動期間大腦產生的磁場的腦磁圖;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作為第一步,康斯坦茨大學的心理學家馬庫斯·容格弗向健康受試者展示了中性、令人不安和令人興奮的場景照片。他以快速連續的方式在螢幕上閃爍影像 200 多次。這種模式沒有給大腦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它所看到的東西,只是做出反應。
結果是,在閃爍後僅僅 200 毫秒,帶有情感色彩的影像就從大腦後部的視覺皮層觸發了強烈的腦電圖訊號。圖片的情感色彩越濃,訊號就越強,無論影像描繪的是攻擊性的蛇還是從事性行為的裸體男女。
該實驗證實了其他研究人員一段時間以來提出的觀點——邊緣系統在眼睛感知到的感覺資訊到達視覺皮層之前就對極端景象做出反應 [參見 Marion Sonnenmoser 的“朋友還是敵人?”,第 78 頁]。這樣做,杏仁核立即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潛在的重要刺激上。該團隊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影像也支援了這一結論。從進化角度來看,這種“動機性注意力”的閃電反應提供了逃避危險或快速捕食的能力。
正確的語調
同樣的影像浪潮也揭示了另一個發現:右半球的反應性大腦訊號明顯強於左半球。傳統觀點認為,這種不平衡的發生是因為負責注意力和空間定向的神經元網路位於右半球。但是,當相同的測試物件面對情感詞語時會發生什麼呢?在大多數人中,語言處理區域位於左半球。為了驗證這一點,康斯坦茨的研究人員向志願者大聲朗讀了一系列中性、正面和負面的形容詞。他們再次發現了非常快速的大腦反應,但在這次試驗中,左側占主導地位。
到目前為止,該團隊透過實驗驗證了理論上的預期。現在它想看看更復雜的刺激是否遵循直接的模式。蒂賓根大學的神經學家德克·維爾德格魯伯設計了依賴於語言語調而不是其 Plain 內容的測試,因為一個人如何說話通常比他說什麼傳遞更多的情感資訊。
維爾德格魯伯讓測試物件聽錄製的句子,例如“我每個週末都去看望艾格尼絲。”這句話是由一位演員用快樂、沮喪或中性的聲音說出的。然後,計算機處理了這些句子,使它們僅在聲音幅度和母音長度方面有所不同。這些特徵足以讓受試者區分情感表達的強度。
功能磁共振成像影像顯示,語調中固有的情感色彩刺激了兩個皮質區域——一個在前額葉,另一個在每個頂葉——但右側的刺激更為明顯。區分語調是來自兩個半球的眾多小貢獻的結果。這個結論讓研究人員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突然間,右半球是否主要負責情緒的問題無法明確回答。哪個半球起主導作用似乎不僅取決於刺激哪個感官(視覺或聽覺),還取決於刺激的性質(語調與詞語)。
該團隊將在 2005 年進一步探索這個難題,部分是透過研究某些情緒不穩定的精神病患者的不尋常的情感處理方式。曼海姆中央精神健康研究所的加布裡埃萊·恩德已經在研究患有抑鬱症的人,他們似乎不太能夠識別他人的感受。
關於人類如何處理情感輸入,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但流行的“情感”右半球與“理性”左半球形成鮮明對比的觀念,就像一幅在全綵色繪畫之前繪製的粗略鉛筆草圖:許多細微差別等待新增。情感交流涉及如此多的大腦區域和連線通道,以至於右半球假說只有有限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