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利·斯科特的普羅米修斯探索異形神話的根源

聯合編劇喬恩·斯派茨與大眾科學談論異形宇宙以及人類在斯科特最新電影中對知識的探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三十多年前,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恐怖經典電影異形向觀眾介紹了一種具有威脅性、昆蟲狀、寄生性的外星物種。這部電影的續集和衍生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創造了一個豐富的宇宙神話,在這個宇宙中,電影中掠奪性的反派和註定失敗的英雄共存,其中包括地球化改造的殖民地、星際採礦和商業,以及虛構的維蘭公司的反覆出現,該公司為捕獲和控制外星物種所做的不懈努力推動了該電影系列的大部分敘事。

斯科特於 6 月 8 日帶著普羅米修斯的上映重返這個宇宙,這部電影與《異形》系列電影設定在同一個宇宙中,但時間比原作早幾年。儘管電影製作人在電影上映前對許多情節細節保密,但斯科特已經明確表示,《普羅米修斯》不是《異形》的前傳。相反,這部新電影的中心是科學探索——自然是由維蘭公司贊助的——在一艘以希臘神話中的泰坦命名的宇宙飛船上進行的,這位泰坦從眾神那裡偷走了火種並將其給予人類——併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普羅米修斯號”正在追蹤在地球上各個不相關的考古遺址發現的星圖。這些影像的共同性使科學家們相信,該星圖可能有助於他們發現人類的起源。

大眾科學普羅米修斯的聯合編劇喬恩·斯派茨談論了這部電影的科學探索、其對 21 世紀晚期技術的描繪以及人類在如此惡劣的宇宙中所面臨的危險。

[以下是採訪的編輯稿。]


《普羅米修斯》不是《異形》的前傳,但兩部電影都設定在同一個宇宙中。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如果前傳是一個為另一個故事預設條件的故事——告訴你每個人的背景故事等等——並且與一組特定的人物和一個特定的故事相匹配,那麼這部電影就不是那樣。這是一個與《異形》系列電影,特別是第一部電影共享故事宇宙的故事。我們還繼承了一些科學概念和一些故事原型,但我們實際上根本沒有講述同一個故事。我們正在開闢科幻神話的一個全新分支。

你繼承了哪些故事原型,你又是如何將舊神話和新神話編織在一起的?
在構思故事時,我非常清楚的一件事是,在《異形》宇宙中,有許多二元性躍然紙上。顯然,人類和外星物種之間存在著核心的二元性。“異形”[後來外星人被稱為這個名字]不僅僅是危險的東西,而且是惡魔般的東西,它完美地適應了摧毀我們。這使得雷普利——《異形》及其續集的女主角——感覺更加天真、脆弱、人性、真實。人類和異形之間的這種衝突是這些電影的核心。

第二個二元性是人類和人造人之間的二元性。無論我們談論的是第一部電影中的艾什、異形中的主教還是新電影中的大衛,機器人總是存在,並且人類角色和人造角色之間總是存在一種緊張關係,這種關係似乎是這些故事固有的。然後,人類和“公司”之間也存在二元性,“公司”是一種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利益集團,一種無情的勢力。雖然這些電影是科幻電影,但我們可以[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類似的緊張關係。隨著機器越來越接近我們,人們對我們對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肢體的依賴感到不安。當然,在我們和我們生活中的企業力量之間也存在普遍的緊張關係。所有這些力量都成為《普羅米修斯》和《異形》電影發生的宇宙中的具體體現。

即使第一部電影向觀眾展示了一艘廢棄的飛船,裡面裝滿了似乎被遺棄在荒涼星球上的外星卵,《異形》系列電影也從未完全解釋過異形生物的起源。《普羅米修斯》在探索生命起源方面採取了什麼方法?

最初的《異形》電影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甚至沒有嘗試解釋其主人公遇到的外星現象。它幾乎沒有偽科學的討論。如果你看過最初的《異形》,你就會看到神秘巨人的遺骸——粉絲社群稱之為“太空騎師”——他死在了廢棄的殘骸中。這個角色是最初電影中偉大的、未開啟的門——偉大的謎團。那是誰?那艘廢棄的飛船是從哪裡來的?那個巨人是怎麼死的?

而正是在這個謎團中,《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種子紮根了。就外星生物學而言,這兩個故事之間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親緣關係。但是《異形》的同名生物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陰影中,根本不是《普羅米修斯》的重點,後者正在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對於《普羅米修斯》來說,我們的英雄遇到的威脅和力量的起源本質上是故事本身的核心謎團。所以這個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關於人們窺探陰影並試圖揭示這些謎團。

與任何科幻電影一樣,技術透過確立電影的外觀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電影角色可以(和不能)做什麼來定下基調。你對這部電影中的技術有什麼願景?
它應該看起來真實。雷德利·斯科特作為導演所做的一件事是為我們開創了未來骯髒的願景。他的電影《異形》和《銀翼殺手》加上喬治·盧卡斯執導的最初的《星球大戰》共同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未來,在這個未來中,一切都被充分利用、生鏽和破舊。這與《巴克·羅傑斯》和《飛俠哥頓》中閃閃發光、一塵不染的未來截然不同。《普羅米修斯》同樣希望感覺像現實。因此,電影中的船隻、車輛和工具被設計成對我們來說有些熟悉的東西,同時也代表了對未來技術的樂觀願景。

鑑於《普羅米修斯》的背景設定在《異形》之前,你是如何設計一套在 2012 年能夠吸引觀眾的技術,而又不會讓《異形》1979 年對未來的願景顯得過時的呢?
圍繞時間順序存在不可避免的棘手之處,僅僅是因為自最初的《異形》以來,現實世界中的技術和電影製作技術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對我來說,很多事情都可以很容易地透過以下事實來解釋,即《諾斯特羅莫號》,《異形》中的原始飛船,是一艘工業拖船。它本身可能在我們看到它的時候已經有 150 或 200 年的歷史了。《普羅米修斯號》是一艘最先進的科學考察船。因此,它更時尚、技術更先進是完全合理的。

沿著這些思路,你是如何創造出《普羅米修斯》中的機器人大衛的?你是否考慮到他的技術不會像《異形》電影中的機器人那樣先進?
與之前電影中涉及的任何原型一樣,你需要既尊重它在經典中的地位,同時又找到一些新的見解,一些新的方法。關於大衛,令人興奮的是,在《普羅米修斯》發生的時候,像這樣的機器在社會中可能還沒有一個習慣性的位置。在《異形》的續集中,根據公司協議,在星際飛船船員中配備機器人更為正常。但也許在新電影中情況並非如此。也許大衛不太清楚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互動,以及對這些機器人的期望是什麼。也許船員中的人類成員還不習慣與一位人工智慧船員一起工作和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