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透過東西方視角來看待中國文化。但來自美國和中國的聯合研究表明,中國北方人的思維模式可能比南方同胞更接近個人主義的美國人。而原因是水稻。
弗吉尼亞大學博士候選人托馬斯·塔爾海姆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該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他解釋說,長江將中國分為南北兩部分,是農業和文化的分界線。長江以北的農民主要種植小麥,而南方則種植水稻。水稻種植是勞動和用水密集型的,因此需要共享資源。社群必須合作種植和灌溉。小麥種植所需的勞動力只有一半,更多地依賴於降雨模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對鄰居的依賴。
塔爾海姆想知道,農業實踐是否可以幫助解釋他在北方發現的更個人主義或西方式的思維模式,以及在南方發現的更整體或東方思維模式。“水稻理論”是為了調查,塔爾海姆的團隊對來自中國28個省份的1162名學生進行了整體思維、內隱個人主義和忠誠度測試。正如預期的那樣,研究人員發現,在水稻種植省份,整體思維和忠誠度更高,而在小麥種植區,個人主義更為普遍。為了瞭解水稻理論是否適用於學生以外的人群,研究人員還考察了各省的離婚率,這是個人主義的另一個指標。“小麥地區的離婚率比水稻地區高50%,”塔爾海姆說。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密歇根大學心理學教授理查德·尼斯貝特解釋說,水稻理論與其他關於農業如何影響思維的文化研究相符,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例如,尼斯貝特發現,在土耳其,農民(一種相互依賴的職業)比牧民(一種獨立的職業)更具有整體性。新的研究結果增加了我們對一個地區的農業歷史可能對其現代公民的思維模式產生持久影響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