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驚悚物理學 -- 虛擬人生 -- 書呆子文化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第二人生》中的成長:一位人類學家探索虛擬人類
作者:Tom Boellstorff。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8年

Boellstorff,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人類學家,將他所在領域的方法和理論應用於一個只能透過電腦螢幕訪問的虛擬世界。這個世界名為“第二人生”,由Linden Lab公司所有,該公司每月收費約15美元,用於在那裡“生活”和購買虛擬土地。Boellstorff花了兩年時間參與“第二人生”,並以他作為訓練有素的觀察者的身份進行報告。我們讀到了一個迷人的,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神秘的世界。人們在這個虛擬社會中如何賺到真錢?(他們確實能賺到。)他們如何與其他虛擬化身交朋友?不熟悉此類網站的讀者會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各種很酷的行話:例如,“第二人生”中的人們說物體“rezzing”到存在,這個動詞可以追溯到1982年的電影《創戰紀》。作者自己領域的行話是另一回事:讀者厭倦了專門的術語和吹毛求疵的定義。書名讓人想起瑪格麗特·米德的《薩摩亞人的成年》。人們希望這位人類學家能多一點米德的才華,但這本書值得克服其學術傾向有時帶來的障礙。

美國書呆子:我的人民的故事
作者:Benjamin Nugent。Scribner出版社,2008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令人驚訝的是,瞭解到“nerd”這個詞首次出現在印刷品上可能是在蘇斯博士的《假如我來辦動物園》中。在這篇令人愉快的書呆子形象和文化的剖析中,還有許多其他驚喜,它探討了線上遊戲、科幻俱樂部、服裝、種族含義等等。《時代》雜誌的記者Nugent還深入研究了書呆子氣與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一種以社互動動困難以及興趣和活動受限為特徵的自閉症形式)之間的關聯。他的剖析既迷人又具有啟發性。書呆子——以及所有人——都會喜歡它。

節選:最終理論
作者:Mark Alpert。Touchstone/Fireside出版社,2008年

物理學在這部快節奏的驚悚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科學是可信的(宣告:Alpert是本雜誌的編輯),人物也是如此,他們比大多數驚悚片中的人物具有更多的維度。一位年輕的教授在意外得知一項可能摧毀世界的未發表的愛因斯坦理論後,開始逃亡。一位美麗的弦理論家加入了他,共同努力阻止破壞

“一件用黃紅色肯特布製成的長裙披在她的肩上,幾串金手鐲掛在她棕色的手臂上。在沉悶的賈德溫大廳裡,她像粒子雨一樣閃耀。

“女物理學家已經夠少見了……但一位黑人女性弦理論家確實是一種罕見的現象。禮堂裡的科學家們像看待任何其他罕見現象一樣看待她,既敬畏又懷疑。然而,當她開始演講時,他們就接受了她,把她當作自己人,因為她說的是他們的語言,深奧的數學語言。她走到黑板前,潦草地寫下一長串方程式,每個方程式都擠滿了代表宇宙基本引數的符號:光速、引力常數、電子質量、核力強度。然後,她以一種大衛只能羨慕的輕鬆,操縱和轉換了密集的符號叢林,直到它們凝結成一個簡潔而優雅的方程式,描述了振動弦周圍的空間形狀。”

注意:這個故事最初以標題“書評”印刷。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298 Issue 6本文最初以標題“驚悚物理學 虛擬人生 書呆子文化”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298卷 第6期(),第110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62008-2vrgN1qLjFhVMjOaYiYyv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