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遊戲:為什麼我們每次都會上當》
作者:瑪麗亞·康尼科娃
Viking出版社,2016年(28美元;352頁)
德克薩斯州牧場主J·弗蘭克·諾弗利特來到達拉斯,只有一個任務:籌集足夠的現金來購買鄰居在狹長地帶的10,000英畝牧場。他是個“現金主義者”,不相信信貸。但在大城市僅僅幾天後,他就負債9萬美元,被一個名叫斯特森的騙子騙了兩次。
這樣一個明智的人怎麼會放棄他一貫的節儉呢?心理學家兼暢銷書作家康尼科娃在她新書中認為,這是因為斯特森利用了培養信任與合作的心理學原理。為了與諾弗利特建立聯絡,斯特森假裝丟了錢包;當諾弗利特歸還錢包時,他提出給他報酬。斯特森假裝的感激之情,以及諾弗利特做好事後的餘韻,使諾弗利特對斯特森即將到來的欺詐行為的可能性視而不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諾弗利特絕非個例。正如康尼科娃解釋的那樣,在適當的情況下,幾乎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容易上當受騙的人。當我們情緒低落或慌亂時,我們尤其容易受到詐騙。而騙子則擅長透過外貌、言語或肢體語言(如匆忙的步態或心不在焉的眼神)來識別容易下手的目標。
康尼科娃借鑑自傳、新聞報道和原創採訪,構建了一個敘事,其中充滿了跨越數百年的信任騙局的細節,從1800年代後期的蛇油推銷員到當今的伯納德·麥道夫。在每一章中,她都側重於騙局的一個方面以及起作用的心理因素。例如,在“騙子和受害者”中,她探討了是否所有騙子都是精神病患者。她揭示,儘管騙子與精神病患者具有某些相同的人格特質和大腦形態,但並非所有騙子在臨床意義上都符合條件。騙子確實傾向於表現出馬基雅維利主義——即操縱他人的能力和傾向——以及自戀。當然,許多律師、商人和精神科醫生也是如此。
康尼科娃對所涉及心理學的描述很有見地,但與她對騙局本身的引人入勝的敘述相比,就顯得遜色了。例如,她對臭名昭著的費迪南德·沃爾多·德馬拉的刻畫——一個一次又一次地欺騙自己的傳記作者給他寄錢的人——遠比她對負近因效應的解釋更有趣,根據負近因效應,人們認為如果一枚硬幣正面朝上落地三次,它就不可能再次正面朝上。
總的來說,康尼科娃在將騙局的各個部分與已知的心理效應聯絡起來方面做得很好,但這本書在兩個次要方面存在不足。首先,它略過了宗教騙局,僅在最後一章探討了邪教。此外,康尼科娃沒有透露許多騙子的伎倆,這讓我想要一個更內部的視角。但即使她這樣做了,由於我們天生傾向於信任,我們大多數人仍然很容易上當受騙。她指出,騙子不需要努力欺騙我們。“我們很擅長自己克服這個障礙。”
在www.ScientificAmerican.com/confidence-game閱讀對康尼科娃的採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