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敦促大規模犬隻疫苗接種以根除狂犬病

有些狂犬病感染可能不是致命的,但要特別警惕狗咬傷

去年,來自秘魯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團隊取得了一項發現,該發現挑戰了關於狂犬病最廣泛的假設之一——除非醫生在病毒到達大腦之前施用疫苗,否則該病毒幾乎總是致命的。根據血液測試結果,科學家們瞭解到,秘魯亞馬遜河偏遠地區約有六名村民之前曾被感染——可能是透過該地區常見的吸血蝙蝠的叮咬。但是,村民們並沒有遭受狂犬病惡名昭彰的痛苦死亡,而是康復了,並且顯然對進一步感染產生了免疫力。

這項發現使秘魯人進入了少數未經疫苗接種而倖存狂犬病的人員名單。該精選群體中最著名的成員是珍娜·吉斯,一位威斯康星州的青少年,她在 2004 年也因接觸蝙蝠而倖存下來。出於絕望,吉斯的醫生臨時採取了一種冒險的治療方法,包括讓女孩進入人工昏迷狀態,這顯然使她的身體有足夠的時間來摧毀微小的入侵者。此後,醫生們改進了這種療法,現在被稱為密爾沃基療法,並在至少 39 名其他從未接種疫苗的患者身上嘗試過。又有五人倖存下來。

混合的成功率和 2012 年的秘魯研究強調了科學家們對狂犬病的瞭解是多麼的少,儘管狂犬病作為人類的威脅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根據越來越多的證據,研究人員現在認識到,並非所有狂犬病感染都是相同的或普遍致命的。許多不同的動物,包括狗、蝙蝠、狐狸和浣熊,都攜帶不同種類的狂犬病病毒。蝙蝠和狐狸攜帶的變種似乎較弱,有些人的免疫系統可能能夠在不接種疫苗的情況下擊敗它們。然而,狗攜帶一種更具毒性的毒株,如果沒有醫療干預,這種毒株很少被戰勝。時至今日,犬類仍然是全世界最大和最危險的狂犬病攜帶者群體。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即使醫生有一天完善了狂犬病晚期的治療方法,該程式也可能是複雜而昂貴的。大多數公共衛生專家認為,控制狂犬病的最佳方法是為最危險的宿主接種疫苗:所有家養和流浪狗,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菲律賓的一項獸醫計劃已大大減少了人類死亡人數,印度和坦尚尼亞的其他計劃正在進行中。

可怕的疾病

狂犬病每年在全球範圍內奪走約 55,000 人的生命——誠然,這比艾滋病或流感等造成的損失要小。然而,該病毒的可怕聲譽是當之無愧的。症狀出現緩慢,從接觸狂犬病動物後幾周到——在極少數情況下——一年多不等。狂犬病病毒從神經細胞爬行到神經細胞,最終從咬傷或傷口部位到達大腦。一旦病毒到達唾液腺,疲勞、發燒和發冷逐漸讓位於幻覺、焦慮、劇烈抽搐和明顯的口吐白沫。死亡是痛苦和可怕的,這就是為什麼標準醫療實踐要求在疾病的最後階段保持患者鎮靜。

如果醫生迅速採取行動,路易斯·巴斯德在 1885 年開發的狂犬病疫苗可以防止如此可怕的後果。(一個多世紀後,工業世界的大多數狂犬病死亡——包括美國每年一到兩例——都是因為咬傷未被識別或未被認真對待。)但他的成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正如 2012 年出版的《狂犬病:世界最惡毒病毒的文化史》(維京成人)一書中所解釋的那樣,狂犬病成為新興的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低優先順序事項。

因此,當 15 歲的吉斯在 2004 年因患上嚴重的狂犬病入住密爾沃基威斯康星兒童醫院時,在她被一隻在她教堂周圍飛舞的蝙蝠咬傷一個月後,仍然沒有成功的治療方法。她發燒、半昏迷,並且不自主地抽搐。

她的醫生,小兒傳染病專家羅德尼·E·威洛比,從未見過狂犬病病例。他仔細查閱了稀少的醫學文獻,發現了一線希望:一項實驗表明,讓老鼠保持麻醉狀態,不知何故使它們能夠從狂犬病感染中恢復過來。狂犬病病毒會破壞腦幹神經元之間通常的電化學通訊,從而使腦幹失去調節心臟和肺功能的能力。威洛比推斷,也許用全身麻醉有效地使大腦沉默——同時用心臟搭橋機和機械呼吸機維持患者的生命——將為免疫系統爭取足夠的時間來摧毀病毒。他決定嘗試一下。

出乎意料的是,治療成功了。吉斯在病毒風暴中倖存下來,儘管她遭受了一些腦損傷,並花了兩年時間重新學習說話、站立和行走。她於 2011 年大學畢業,現在是一名動物護理員和勵志演說家。與此同時,威洛比繼續改進他的干預措施。但即使是他也承認,這種程式對於大多數診所來說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因為它需要太多的資源。

事實上,一些研究人員懷疑密爾沃基療法是否真的有效。這些反對者提出,至少一些患者倖存下來的真正秘訣是,他們是被狗以外的動物咬傷的,這些動物傳播的狂犬病病毒劑量非常小,或者是人類免疫系統可以自行清除的毒株。

犬類攜帶者

雖然醫生們爭論密爾沃基療法是否有效,但公共衛生專家一致認為,應對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從源頭上阻止該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在全球範圍內,家養和流浪狗每年造成近 55,000 例狂犬病死亡。負擔往往最沉重地落在農村地區的人們(尤其是兒童)身上,這些地區獲得狂犬病疫苗的機會有限,狂犬病疫苗每年給超過 1500 萬人接種,以在有人接觸狂犬病後嘗試預防該疾病。

這使得預防狗的狂犬病成為減少人類死亡人數的最佳選擇。純粹從經濟角度來看,大規模犬隻疫苗接種當然是有意義的。犬疫苗不僅比人類注射疫苗便宜,而且比人類狂犬病病例的重症監護治療便宜得多。但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前狂犬病主任、現任非營利組織全球狂犬病控制聯盟 (GARC) 研究主任查爾斯·魯普雷希特說,從政治上講,當人們的需求在世界許多地方仍然如此明顯時,讓任何人關注狗的健康和福祉可能很困難。“醫學解決人類健康問題,農業解決牲畜問題——狗兩者都不是,”他說。“我們需要有遠見才能看到這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你給狗接種疫苗,人類狂犬病病例就會減少,你可以把你的公共衛生資金用於其他目標。”

儘管數字令人望而生畏——據估計,世界流浪狗數量為 3.75 億——但 GARC 研究人員認為,犬隻疫苗接種計劃在後勤上是可行的,並且他們在非洲和亞洲建立了試點專案(其中一些專案得到了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支援)。在菲律賓的保和島(人口:130 萬),研究人員為估計 70% 的狗群接種了疫苗。2007 年之前,每年約有 10 人死於狂犬病;自 2008 年以來,只有 1 人死於該疾病。

說服人們為寵物接種疫苗並不總是容易的。處理流浪狗更具挑戰性。由於中國農村地區(主要是南方)狂犬病死亡人數持續上升,該國組織了幾次大規模捕殺狗的行動,這受到了疾病控制專家和動物權利活動家的嚴厲批評。即使捕殺在短期內有效,流浪狗的數量也必然會反彈,病毒也會如此。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工人變得更加富裕,養狗作為寵物的流行程度持續上升——其中約一半可能未接種疫苗。

一旦研究人員弄清楚如何取消注射,也許為狗接種疫苗似乎是一個更可行的計劃,注射需要圍捕動物,以及對疫苗進行適當的冷藏和儲存。一些特別有希望的專案傳播摻有疫苗的食物顆粒,類似於美國用於控制浣熊狂犬病的處理過的魚粉塊。一些食物顆粒還包括絕育避孕藥,以減少未接種疫苗的新生兒數量並縮小流浪狗的數量。

魯普雷希特指出,如果這種仍在為狗開發的疫苗能夠商業化,它們將在中國和印度找到現成的市場,這兩個國家是流浪狗數量最多和狂犬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必要的商業知識和技術敏銳性已經到位:中國和印度恰好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疫苗生產國。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309 Issue 2本文最初以“重新思考狂犬病”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第 309 卷第 2 期(),第 28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813-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