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在三月份提出了一項關於新的全球貨幣安排的提案,震驚了金融界。該提案最初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主要是因為它標誌著中國全球經濟實力的崛起,但其內容也值得稱讚。
一個世紀前,世界上幾乎所有貨幣都與黃金掛鉤,其餘大部分與白銀掛鉤。貨幣可以隨時兌換,黃金錨定匯率,黃金的實物供應長期穩定了貨幣供應。
金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崩潰。戰時透過無支援的紙幣融資導致了普遍的通貨膨脹。歐洲國家在 20 世紀 20 年代試圖恢復金本位制,但黃金供應不足且缺乏彈性。隨之而來的是一場猛烈的貨幣緊縮以及各國為爭奪有限的黃金儲備而進行的競爭,這導致了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採用了美元兌換標準。美元以每盎司 35 美元的價格與黃金掛鉤,而世界其他國家的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全球貨幣存量可以透過美元儲備來擴張。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理查德·尼克松總統在 1971 年取消了美元與黃金的掛鉤(以抵消美國在越南戰爭時期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主要貨幣開始相互浮動。但大多數全球貿易和金融交易仍以美元計價,世界各國央行持有的大部分外匯儲備也是如此。許多貨幣的匯率也仍然與美元緊密相連。
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這種特殊作用促成了當前危機的全球規模,這場危機的根源在於美聯儲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寬鬆的金融監管相結合。寬鬆的貨幣政策助長了銀行信貸前所未有的激增,首先發生在美國,然後蔓延到其他地方,因為國際銀行在美國貨幣市場上為自己融資。隨著銀行貸款流入其他經濟體,許多外國央行進行干預,以維持本幣與美元的匯率穩定。因此,美國貨幣供應的激增與與美元掛鉤的國家的貨幣供應激增相匹配。結果是全球範圍內的臨時信貸泡沫,隨後是貸款違約潮、房價下跌、銀行虧損以及銀行貸款的大幅收緊。
中國現在提議世界轉向一個更加對稱的貨幣體系,各國將本國貨幣與具有代表性的一籃子其他貨幣掛鉤,而不是僅僅與美元掛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就是這樣一籃子四種貨幣(美元、英鎊、日元和歐元),儘管中國方面正確地建議應該對其進行重新調整,以反映更廣泛的貨幣,包括人民幣。因此,美國貨幣政策將失去其對全球貨幣供應和信貸狀況的過度影響。平均而言,美元兌亞洲貨幣應該貶值,以鼓勵美國對亞洲的淨出口增加。歐元兌美元可能會走強,但兌亞洲貨幣應該走弱。
美國對中國提案的反應發人深省。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最初表示自己對探索這個想法持開放態度;他的坦率很快導致美元貶值——這對美國經濟有利。然而,這種貶值導致蓋特納在幾分鐘內改變了自己的說法,強調美元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世界儲備貨幣。
蓋特納的第一反應是正確的。中國的提案需要研究,但似乎與長期轉向更平衡的世界經濟相符,在這種經濟中,美國在貨幣方面發揮的作用與歐洲和亞洲更加平等。全球貨幣體系的改變不會突然發生,但未來的變化並非完全由美國控制。我們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走向一個亞洲內部貨幣合作加強、人民幣作用上升以及世界貨幣和金融關係更加對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