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可以追蹤非洲象的DNA,精確到其地理起源的幾百公里範圍內。將該方法應用於非法交易象牙的DNA,可能有助於限制為了獲取象牙而偷獵這些瀕危動物的行為。該研究報告發表在今天線上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華盛頓大學的塞繆爾·瓦瑟(Samuel Wasser)和他的同事首先從非洲28個參考地點的近400頭大象身上採集了DNA。他們從組織樣本中提取了一些DNA,但據瓦瑟稱,他們還採集了糞便樣本,這種方式更快,對動物的壓力也更小。然後,分別對非洲草原象和森林象的特定DNA標記的地理變異進行了繪製,這兩種大象似乎是兩個不同的物種。
瓦瑟說,傳統的追蹤技術只能顯示一個新的DNA樣本與哪個參考地點最匹配,但“它很可能不是來自這些地點中的任何一個”。他和他的團隊開發了新的統計方法,可以生成一系列可能的地點。對於從參考地點之一採集的樣本,所有可能的來源都非常接近。即使排除該地點的參考DNA,這些可能性也集中在實際起源的幾百公里範圍內。瓦瑟希望這些結果將促使人們收集更多的參考樣本,尤其是在非洲中部的森林中,以提高該技術的精確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建立地圖後,追蹤單個象牙樣本的成本約為100美元,外加人工費。瓦瑟的團隊目前正在分析兩年前在新加坡查獲的6.5噸象牙。瞭解這些象牙的來源應該有助於集中法律和政治力量,以防止在原產地進一步偷獵。
更重要的是,瓦瑟說,這項技術應該可以明確政策變化如何影響偷獵。1989年,在非洲象數量在不到十年內從130萬下降到60萬之後,《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禁止了所有國際象牙貿易。CITES最近允許從非洲南部恢復一些貿易,那裡的象群相對健康,並可能在下個月在泰國開會時做出進一步的改變。批評人士擔心走私者可以將象牙從其他地區運到南部非洲。當他們這樣做時,新的基於DNA的方法應該能夠幫助追蹤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