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提出食物汙染物導致睪丸癌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睪丸癌的可能病因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他們所知道的是,它最常發生在15至34歲之間的男性身上,而且北歐(尤其是丹麥)的該病發病率最高。現在,一個新的假設或許可以解釋這種模式。根據《癌症原因與控制》雜誌2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在受汙染的穀物、豬肉產品和咖啡中發現的一種毒素可能是罪魁禍首。

維克森林大學研究員加里·G·施瓦茨表示,這種毒素是赭麴黴毒素A(OTA),一種在多種植物產品和穀物(尤其是黑麥)上生長的黴菌的副產品,並且是動物的已知致癌物。當動物食用發黴的穀物時,它們也會攝入OTA。尤其是豬肉產品表現出高水平的汙染,施瓦茨指出,丹麥公民在歐洲人均消費最多的豬肉產品和黑麥。

施瓦茨提出,個人在幼兒時期或子宮內接觸到OTA。他假設,一旦內化,OTA會損害睪丸DNA。然後,這種改變會一直處於休眠狀態,直到青春期睪丸生長時,癌症才開始生長。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施瓦茨總結道,有必要進一步分析母親及其男性兒童飲食中高水平存在的OTA的影響。但是,如果未來的研究證實了他的懷疑,那麼已知可以抑制動物體內OTA作用的某些化合物(例如阿司匹林和維生素A、C和E)可能會對人類產生類似的保護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