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智力與預期壽命之間存在關聯

原因尚不明確,但較高的智商與更長的壽命相關

old man playing chess

例如,智商為 115 的人在 76 歲時仍活著的可能性比智商為 100(一般人群的平均水平)的人高 21%。

Zoran Zemeski via ©iStock

人們的壽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15 年的一份報告,日本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最長,為 84 歲,而美國人則為 77 歲。與此同時,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有些人的壽命比其他人長得多。死亡率存在不平等。

是什麼解釋了這種不平等?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了直覺所暗示的:生活方式很重要。2012 年發表在《預防醫學》上的 一項研究跟蹤了 8000 多人長達 5 年的時間。不吸菸者的任何原因死亡風險降低了 56%,鍛鍊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 47%,健康飲食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 26%。義大利研究人員分析了西西里島蒙蒂西卡尼地區居民的飲食,該地區百歲老人比例非常高。調查發現,除了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和與親戚保持密切聯絡外,百歲老人還堅持傳統的地中海飲食。

一個更令人驚訝的發現是,死亡率和智商之間存在很強的聯絡:平均而言,較高的智力意味著更長的壽命。愛丁堡大學的Ian Deary和他的同事使用來自蘇格蘭心理調查的資料,對這種關係進行了廣泛的記錄。1932 年,蘇格蘭政府在同一天對幾乎所有 11 歲的在校兒童進行了智商測試。六十多年後,Deary 和同事 Lawrence Whalley 將焦點放在阿伯丁市,開始找出該佇列中在 76 歲時仍然活著的人。結果令人震驚:智商高出 15 分,生存機率提高了 21%。例如,智商為 115 的人在 76 歲時仍活著的可能性比智商為 100(一般人群的平均水平)的人高 21%。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智商與死亡率之間的聯絡現已在世界各地 20 多項縱向研究中得到重複驗證,並催生了認知流行病學領域,該領域專注於理解認知功能與健康之間的關係。這個新領域的一個主要發現是,社會經濟因素並不能完全解釋智商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在蘇格蘭中部地區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 1932 年研究中 900 多名參與者的智商分數與 20 世紀 70 年代初進行的全民健康調查中這些參與者的回答聯絡起來。研究人員發現,在統計上控制了經濟階層和反映失業、過度擁擠和其他不利生活條件的“貧困”指標後,僅解釋了智商與死亡率相關性的約 30%。

這一證據表明,基因可能有助於智商與長壽之間的聯絡。Rosalind Arden 和同事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的 一項新研究的結果為這一假設提供了第一個證據。Arden 和同事確定了三項雙胞胎研究(一項來自美國,一項來自丹麥,一項來自瑞典),其中記錄了智商和死亡率。(雙胞胎研究透過比較基因 100% 相同的同卵雙胞胎和平均只有 50% 基因相同的異卵雙胞胎,來分解環境和遺傳因素對智力或壽命等結果的影響。)然後,他們進行了統計分析,以估計遺傳因素對智商與壽命關係的影響。結果清晰且一致:基因解釋了大部分關係。

究竟是什麼解釋了智商與死亡率之間的遺傳聯絡,目前尚不清楚。一種可能性是,較高的智商有助於形成最佳的健康行為,例如鍛鍊、系安全帶和不吸菸。與這一假設一致的是,在蘇格蘭的資料中,在 20 世紀 30 年代和 40 年代,當吸菸的健康風險未知時,智商與吸菸行為之間沒有關係,但此後,智商較高的人更有可能戒菸。或者,可能是某些相同的遺傳因素導致了智商和從事這些行為傾向的變異。

另一種可能性是,智商是身體完整性的指標,尤其是神經系統的效率。為了驗證這一假設,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智商、死亡率以及旨在衡量大腦資訊處理效率的反應時間測試中的表現之間的關係。(在反應時間測試中,人們根據螢幕上出現的四個數字中的哪一個按下反應盒上的四個鍵之一。)研究人員發現,一旦考慮了某人在反應時間測試中的得分,智商和死亡率之間就不再存在任何相關性。反應時間解釋了智商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認知流行病學的這些和其他發現可能對公共衛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除了疾病家族史等因素外,智商還可以用來主動評估人們患上健康問題和過早死亡的風險。與此同時,這種智力測試的潛在用途也引發了倫理問題。正如智力研究人員很快指出的那樣,智商並不反映一件事,它反映了很多事情。這不僅包括您可能認為的“先天”智力(例如前額葉皮層等大腦區域),還包括大量的“非能力”因素。例如,有證據表明,一個人對自己在智力測試中表現良好的信念(可能與他們的種族或性別有關)會影響該人在測試中的實際表現。反過來,被貼上“低智商”或“高智商”的標籤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開發將非能力因素對智商的影響降到最低的智力測試。另一種方法是教育公眾和政策制定者瞭解智商分數的含義。智商預測工作績效、學業成就以及死亡率等結果,其效果優於我們所知的任何心理因素。與此同時,智商並不是命運——它是預測這些結果的眾多因素之一。性格、興趣和動力等因素也很重要。

最終,為了利用認知流行病學的證據,社會將不得不決定使用智商來預測健康結果的好處大於成本。如果這樣做,智力測試可能有一天會被用來減少健康不平等,並幫助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活得更久。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David Z. Hambrick is a professor in the cognition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rea of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origins and underpinnings of expertise and skill.

More by David Z. Hambri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