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珀內爾和他的同事站在韓國西海岸16英尺高的海堤上,將裝滿空牡蠣殼的網袋滑到錦江河口的沙質泥灘上。然後,他們將沉重的袋子夾在繩子上,拖入流入黃海的輕柔拍打的水域中。
珀內爾的目標是讓這些袋子,透過泡沫浮筒連線併成簇捆綁在一起,寬度可達 80 英尺,作為成千上萬遷徙性岸鳥的人工棲息地,這些候鳥會飛越東亞-澳大拉西亞遷徙路線。沿海開發剝奪了這些旅行者的重要休息點,導致在像這裡這樣的關鍵中途停留地,岸鳥數量急劇下降。“我們希望這可能是一種快速反應的干預措施,”珀內爾說,他是澳大利亞鳥類保護協會(Birdlife Australia)的溼地鳥類專案經理,這是一家非營利性保護組織。
黃海海岸線為岸鳥提供了最重要的休息和補給地,這些岸鳥在其在中國、俄羅斯和阿拉斯加的繁殖地與東南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非繁殖棲息地之間遷徙。對於斑尾塍鷸來說,黃海的潮汐泥灘是其 6000 英里旅程中唯一的休息和覓食地點。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沿海開發已經吞噬了超過 65% 的棲息地。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例如,在 2006 年,近乎完工的 21 英里長的海堤——世界上最長的人造海堤——切斷了黃海大部分富饒的 Saemangeum 潮灘,以便將開墾的土地用於農業、水產養殖、工業和住房。這個專案導致幾乎是曼哈頓七倍大的區域變得缺乏潮汐補給。結果,岸鳥捕食的海螺和其他貝類迅速減少。到 2014 年,每年返回該地點的鳥類數量已從超過 25 萬隻減少到約 5 萬隻。瀕危鳥類(如斑腳鷸和大濱鷸)的返回數量已銳減至 2006 年水平的一小部分。極度瀕危的勺嘴鷸幾乎從 Saemangeum 消失了。
遷徙的鳥類越來越多地轉向 Saemangeum 北部的錦江河口,該河口的面積是 Saemangeum 的四分之一。雖然它們能夠在退潮時沿著河口狹窄的泥灘覓食,但它們所需的附近沙丘和沙洲經常在高潮時被淹沒。“你會看到 1 萬到 2 萬隻鳥在海岸線上空盤旋和俯衝,試圖找到可以降落的地方,”珀內爾說。“這非常可悲,因為這些鳥類本應到達那裡休息、補充能量並變得肥壯。相反,它們卻在消耗更多的能量。”
為了提供一些即時喘息的機會,並讓岸鳥有最好的機會到達其繁殖地,珀內爾和他的團隊從牡蠣水產養殖中獲得了靈感。澳大利亞東海岸的許多養殖戶在漂浮袋中養殖牡蠣,他認為這也可能為水鳥提供完美的海洋棲息地。
在分別於 2018 年和 2019 年進行的初步概念驗證試驗中,珀內爾和他的團隊在澳大利亞的菲利普港灣和亨特河口建造了兩個這樣的人工浮島,岸鳥在其遷徙的其中一端抵達這裡。每個浮島由 120 個四平方英尺的網袋組成,這些網袋由繩索連線。泡沫浮標使袋子漂浮,而空牡蠣殼的重量使它們在流動的水中相對穩定。貝殼還為無脊椎動物的定殖提供了一個家園——一個漂浮的水鳥自助餐。
即使遷徙的岸鳥沒有充分利用人工棲息地,因為它們可以獲得天然棲息地,但該團隊確實看到水禽和燕鷗降落在牡蠣袋平臺上。這使該團隊有信心在韓國進行為期五年的試驗,以更徹底地測試該裝置。他們與亞洲的國際鳥盟和錦江河口兩側的舒川郡官員合作,在去年四月北遷徙高峰期部署了三組人工浮筒。然後他們等待著。
但他們沒有等太久。在安裝後僅僅幾分鐘內,就有鳥類降落在浮筒上。到 2019 年 5 月,包括瀕危的黑臉琵鷺和極東杓鷸在內的 43 種岸鳥正在使用這些平臺棲息。同月,一臺監控攝像頭記錄到近 300 只個體聚集在一個浮筒群上。這種即時成功令舒川郡文化旅遊部門官員全洪泰感到驚訝。“我們曾擔心岸鳥是否會使用漂浮棲息地,”他說。
2019 年 9 月,在返回岸鳥的遷徙高峰期,棲息在人工島上的岸鳥數量激增至 600 只。全洪泰希望將來有更多的鳥類使用它們,因為它們對這個新概念會變得更加熟悉。珀內爾設想在其他正在快速開發的黃海沿海地區使用人工棲息地,也可能在其他鳥類遷徙路線上使用,因為隨著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可能會吞噬沙洲和低窪的棲息地。該團隊計劃在 11 月在韓國舉行的首屆東亞-澳大拉西亞遷徙路線岸鳥科學會議上展示第一年試驗的結果。
雖然鳥類韓國(Birds Korea)保護組織的負責人尼爾·穆爾斯讚揚了牡蠣袋倡議,但他指出,仍有更多流離失所的鳥類需要多樣化的棲息地。“僅靠漂浮棲息地是不夠的,”他說。穆爾斯指出,同樣重要的是要考慮到當地漁民的需求,他們依賴於這些鳥類可能捕食的魚類。他警告說,人工棲息地可能會被用作繼續沿海開發的理由。他提倡積極保護和管理剩餘的棲息地。
但珀內爾設想僅在棲息地已被破壞的情況下使用這些浮筒。“這幾乎就像一個緊急救援專案,”他說。在未來四年裡,他的團隊將繼續監測有多少鳥類使用這些棲息地,以及浮筒和其他材料在惡劣環境中的耐用程度。附近縣的官員表示對人工結構感興趣,這項早期努力的結果可能有助於為該地區制定更全面的保護戰略。
與此同時,舒川郡官員認為,鳥類聚集在人工棲息地是提高該地區保護意識的機會。全洪泰說,這個專案正在幫助公民對自然資源產生共情,“我們希望這些漂浮棲息地能夠留在這個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