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人對國家科學基金會提出“國家利益”要求

一項擬議法案將要求 NSF 使用包括經濟競爭力和國防在內的標準來證明撥款的合理性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眾議院的重要成員呼籲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 證明其授予的每一筆撥款都符合“國家利益”。這項提案包含在由共和黨領導的眾議院科學、空間和技術委員會起草的一項法案草案中, 《自然》雜誌獲得了該草案,該草案將迫使 NSF 記錄其基礎科學撥款如何使國家受益。

這項要求類似於委員會主席拉馬爾·史密斯(共和黨,德克薩斯州)在四月份分發的討論稿中的一項要求。當時,科學家們對“國家利益”的定義過於狹隘表示擔憂。目前的法案草案提供了一個更廣泛的定義,其中包括六個目標:經濟競爭力、健康與福利、科學素養、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夥伴關係、促進科學進步和國防。

這些標準與 NSF(位於弗吉尼亞州阿靈頓)已經要求科學家在其撥款申請中包含的“更廣泛的影響”評估相符。但這項名為《2013 年創新、研究、科學和技術前沿法案》(FIRST 法案)的法案將給 NSF 專案主管增加額外負擔,要求他們在基金會網站上公佈每項撥款的理由。一位共和黨委員會助手錶示,在預算緊張時期,應優先考慮投資回報率高的研究。“使用聯邦資金的政府官員有責任提供理由,”這位助手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前 NSF 專案主管斯科特·柯林斯(Scott Collins)是新墨西哥大學阿爾伯克基分校的生物學家,他對國家利益條款是否是 NSF 工作人員時間的適當使用提出質疑。“進行前沿科學研究顯然符合國家利益,”他說。

預算數字在法案草案中明顯缺失,該法案草案將重新授權 2007 年《美國競爭法案》,這是一項針對 NSF 和其他支援物理科學研究機構的關鍵資助法案。該法案於 2010 年首次獲得重新授權,旨在將 NSF、位於馬里蘭州蓋瑟斯堡的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以及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的預算增加一倍。其他人則表示,預測基礎研究的更廣泛影響無異於對著水晶球凝視。詹姆斯·S·麥克唐納基金會主席約翰·布魯爾(John Bruer)位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也是 NSF 審查更廣泛影響的工作組的前聯合主席,他認為應該取消這項要求。他說,科學家們經常編造一些東西來填寫 NSF 撥款申請中的空間,因為他們無法預測他們的工作會帶來什麼。“所有科學家都知道這是無稽之談,”布魯爾說。

儘管最初的《美國競爭法案》在廣泛支援下獲得透過,但國會從未撥出足夠的資金來匹配授權。而提高美國科學資助的希望也因十月份的政府關門和三月份開始的全面預算削減而破滅。

由於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和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仍在就 2014 財年剩餘時間的預算進行談判,《FIRST 法案》避免了資金問題,而側重於政策。它強調在聯邦科學機構中追求轉化研究,以及與私人資助來源建立夥伴關係。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物理學會公共事務主任邁克爾·盧貝爾(Michael Lubell)表示,這與 NSF 的基礎科學核心任務並不相符。該法案還將禁止故意歪曲資料的 NSF 受助人在 10 年內獲得新的 NSF 獎項。

該法案的一些有爭議的規定可能無法在參議院版本的重新授權中倖存下來。眾議院委員會將於 11 月 13 日就該法案草案舉行聽證會。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該文章最初於 2013 年 11 月 5 日發表

Sarah Zhang writes about science and culture. She's currently on a traveling fellowship in Israel where she is also researching on fruit flies at the Institute of Evolution. Before that she studied neurobiology at Harvard. Read more of her work at her website or follow @sarahzhang on Twitter.

More by Sarah Zhang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