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政府資助的一項大規模新研究,將大約 100 萬戶住宅遷出洪泛區,並將居民安置到地勢較高的地方,美國從長遠來看可以節省超過 1 萬億美元。
這份 658 頁的報告表明,為了減少部分由氣候變化驅動的潛在損失,應該大幅擴大政府在洪泛區購買和拆除房屋的適度計劃。
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和各州運營的回購計劃一直舉步維艱,原因是資金限制、房主不願搬遷以及居民搬遷所需的大量文書工作。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該報告將回購計劃描述為應對沿海和河流洪水氾濫的關鍵策略,部分原因是氣溫上升和暴雨強度加大。在典型的回購中,政府機構會付款給一群房主以進行搬遷,然後搬走或拆除房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將減少公共災害計劃的成本。
“洪水是美國最大的風險,而我們卻有這麼多房屋位於洪泛區,不斷遭受重複損失,”該研究的作者之一、科羅拉多大學的結構工程研究員基思·波特說。“我們一開始就不應該在洪泛區建造房屋。現在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一項大規模的全國性回購計劃將耗資巨大。報告稱,撤離 100 萬戶易受洪災侵襲的房屋將耗資 1800 億美元,該報告由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和住房和城市發展部資助。
但這筆支出將在 100 年內產生 1.16 萬億美元的 savings,主要是透過避免通常由聯邦政府補貼的洪水保險或其他災害計劃支付的財產損失。回購還將減少洪水期間的溺水死亡人數。
“這項研究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據,證明災害緩解工作不僅可以挽救生命,還可以節省大量資金,”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氣候律師喬爾·斯卡塔說。他沒有參與該報告。
去年,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分析了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的回購計劃,並表示該計劃的複雜性阻礙了許多房主出售他們的房產。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自 20 世紀 80 年代末以來已購買了 43,000 處房產,其回購工作“難以滿足現有需求”,分析報告稱。
國家建築科學研究院上週釋出了關於回購的新報告,該研究院是國會在 20 世紀 70 年代建立的一個非營利性研究機構,旨在為更安全、更經濟實惠的開發提供建議。立法者和監管機構經常引用該研究院的研究結果,這些結果表明災害緩解措施可以長期節省成本。
最新的報告首次著眼於現有建築物。它分析了減少現有建築物易受洪水、颶風、地震和野火影響的方法,以及如何鼓勵私營部門投資於災害緩解。
“公共部門的資金不足以讓我們國家為災害做好準備。我們需要引入私人投資,”建築研究院多災種減災和建築抗震安全委員會執行主任袁繼秋說。
該研究院的報告量化了保護房屋免受自然災害的若干措施可能節省的資金。
沿墨西哥灣和 Atlantic 海岸的近 300 萬戶住宅可以透過加強屋頂和固定活動房屋來抵禦颶風,費用為 2.18 億美元。這些改進措施將帶來 9.13 億美元的長期 savings。
在易發生野火地區的近 250 萬戶住宅可以透過安裝鋼化玻璃窗、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和防火門來提高防火效能,費用為 2400 億美元。這些改進措施將帶來 4300 億美元的長期 savings。
地震帶的數百萬戶住宅可以透過在多戶住宅中安裝鋼柱以及固定書櫃、電視機和熱水器來加強抗震能力。這些措施將耗資 2.35 億美元,併產生 1 萬億美元的效益,其中大部分在加利福尼亞州。
報告稱,總共可以透過花費 5200 億美元節省 2.2 萬億美元。
到目前為止,最大的 savings 來自於避免洪水災害,洪水災害發生在美國各地,而其他災害則具有地域性。
該研究確定了除回購之外的幾種減少洪水災害的措施:抬高房屋地基、對地下室進行防洪處理,以及將火爐和熱水器移出地下室。
但這些措施都不如將房屋遷出洪泛區那樣具有成本效益,因為這些措施會將房屋留在可能再次發生洪水的地區。
報告指出,“回購代表著永久性的洪水緩解措施。”
一項大規模回購計劃,預計可節省 1.16 萬億美元,前期成本為 1800 億美元,其成本效益比將非常有利——每花費 1 美元可節省約 6.50 美元。
其他與洪水相關的措施的比率不太有利,每花費 1 美元可節省約 2 美元。
回購的比率與建築研究院多年來分析的其他災害緩解計劃的比率相似。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斯卡塔說:“就鼓勵國會加大對災前緩解的投資而言,這份報告將是有益的。”
這份報告發布之際,正值國會和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努力應對房屋重複洪澇災害這一長期且代價高昂的問題。“重複受損房產”是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運營的國家洪水保險計劃的負擔。國會和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一直不願取消該計劃的補貼,因為這將大幅增加高風險房產所有者的洪水保險成本。
該研究的合著者波特說,由於國會批准了數萬億美元的聯邦支出用於應對 COVID-19 大流行,因此應該將一部分資金用於撤離遭受重複洪水災害的房屋。
經 E&E 新聞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E&E 在www.eenews.net上提供每日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