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距離

鬣狗“僚機”為無關雄性犧牲性行為

在許多動物中,親屬傾向於保持親近,要麼共享同一領地,要麼居住在鄰近領地。透過聚集在一起,個體可以捍衛食物、配偶和其他資源,從而努力延續家族基因,即使並非所有個體都能繁殖或撫養幼崽。

然而,有一種特殊的哺乳動物顛覆了這一普遍觀察,行為生態學專家們對此感到困惑。條紋鬣狗(Hyaena hyaena)生活在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表現出所謂的準社會性傾向。儘管個體鬣狗之間幾乎沒有直接互動,但仔細觀察發現,它們實際上形成了空間群體,生活在獨佔且穩定的範圍內,就像表現出明顯社會行為的物種一樣。人們會期望親屬共享同一領地或居住在彼此靠近的領地。然而,現在在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亞倫·P·瓦格納聲稱,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瓦格納和他的同事在肯亞萊基皮亞區(內羅畢以北約135英里)捕獲了整個條紋鬣狗種群,並採集了其成員的DNA。科學家們還對這些動物進行了無線電追蹤,以瞭解它們的活動。“據我們所知,我們在這些鬣狗身上發現的親緣關係和空間利用模式在任何其他食肉動物中都是前所未見的,”瓦格納說,他在2007年10月的《分子生態學》雜誌上發表了這項為期四年研究的部分結果。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瓦格納的團隊發現,該物種形成的空間群體始終僅由一隻雌性組成,由最多三隻雄性保護。類似的聯盟也發生在其他食肉動物中,但在這些情況下,雄性通常會守護多隻雌性,以便每隻雄性都有機會交配。然而,由於只有一隻雌性可用,一些雄性條紋鬣狗不太可能繁殖。如果所有雄性都有親緣關係,這種犧牲和合作是可以理解的,但基因分析表明,鬣狗聯盟通常包括無關的雄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雌雄鬣狗而言,居住在鄰近領地的鬣狗之間的親緣關係不如非鄰居。瓦格納發現這種安排令人費解,因為分散並跨越領地邊界的個體有被同類攻擊和殺死的巨大風險。“因此,你會期望發現親屬居住在彼此附近,並且親緣關係隨著距離的增加而下降,”瓦格納說。

沒有單一的理論可以解釋記錄到的總體模式。瓦格納推測,對於雄性而言,任何形式的聯盟——即使與非親屬——也可能提供一個臨時的安全避風港,因為獨自漫遊的替代方案太危險,或者單槍匹馬捍衛雌性的機會太低。

但是,考慮到這些危險,條紋鬣狗為什麼要離開它們的親屬,冒著死亡的風險前往遙遠的非鄰近領地呢?也許親屬在不相鄰的領地定居是為了避免跨界競爭和與彼此進行代價高昂的爭鬥。在斑點鬣狗(Crocuta crocuta)中,雄性和雌性群體成員有時會與鄰居就食物或配偶發生激烈的爭執——甚至與自己的親屬爭鬥。同樣在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動物學家凱·E·霍勒坎普質疑條紋鬣狗實際上是否會發生這些邊界衝突的證據,而是認為避免近親繁殖可能解釋了它們奇怪的擴散模式。然而,根據瓦格納的說法,預防近親繁殖的需要無法解釋為什麼在同性鄰居中發現低水平的親緣關係。

蘇格蘭阿伯丁大學的生態學家漢斯·克魯克認為,也許在研究時,沒有其他地方可去。“分散的動物可能沒有在鄰近領地找到空地,”這意味著個體將不得不冒險進入更遠的幾個領地。瓦格納懷疑這種飽和環境情景,他認為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親屬最終會遠離,但不能解釋為什麼幾乎沒有親屬居住在附近。

南非託尼和莉塞特·劉易斯基金會(資助自然保護)的生物學家格斯·米爾斯稱這些結果“引人入勝”,並呼籲進行更長期的研究。“大型食肉動物壽命長,繁殖速度相當慢。在較長時間內獲得大型樣本非常困難,結果的解釋也很困難。”

瓦格納表示同意,並認為研究過於偏向於具有發達社會行為的物種,例如獅子或斑點鬣狗。“高達90%的食肉動物,如條紋鬣狗,在行為上是獨居的。在我們聲稱知道群體是如何形成以及社會性是如何進化之前,我們必須更多地瞭解獨居的大多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