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高法院在名為 西弗吉尼亞州訴環境保護署 的案件中做出的裁決削弱了美國環保署監管發電廠碳排放的能力。這項裁決的核心是美國聯邦政府監管可能對美國人民有害的物質排放的能力。
美國環保署一直利用《清潔空氣法案》協助公用事業和電力公司從化石燃料發電過渡到碳密集度較低的能源,如風能或太陽能。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燃燒直接透過將微小的顆粒物吸入肺部,以及間接地透過氣候變化,危害人類健康。
我們可以透過一種叫做死亡成本的東西來衡量碳汙染對公共健康的影響。碳的死亡成本估計必須向大氣中排放多少噸碳才能導致一起原本不會發生的死亡。它是透過使用氣候模型並分析碳排放隨時間推移對人類死亡率的影響來計算的。死亡成本可用於定量考慮碳排放選擇對人類生命的影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據預測,每排放 4,434 噸二氧化碳,就會額外增加一人死亡。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關於美國燃煤發電 碳排放量 的資料,我計算得出,如果美國繼續使用 煤炭 而不是非二氧化碳排放替代品來發電,那麼每年將有 20 萬人喪生。
作為一名重症監護醫生,我可能會花費數週時間專注於挽救一個人的生命。每年有機會拯救 20 萬人的生命是如此的寶貴;這就像在美國全年預防所有因 阿爾茨海默病和流感 造成的死亡一樣。最高法院本可以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但在本案中,多數人卻做了相反的事情。
既然在我看來,最高法院已經縮小了聯邦政府保護公民健康的能力範圍,那麼臨床醫生有責任為我們的患者發聲。
正如我們在菸草和阿片類藥物濫用的公共衛生危機中所做的那樣,臨床醫生應該在氣候變化預示和汙染當下造成的公共衛生危機中發揮更突出的作用。臨床醫生擁有強大的聲音,以及支援其主張的科學和證據。這些聲音可以超越營銷、遊說和股東利潤的喧囂,為年輕人、病人和窮人說話,他們的生命將首先受到氣候變化的危害。
煤炭、天然氣和柴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會產生細顆粒物(我們按大小對這些顆粒物進行分類:PM2.5 和 PM10),一旦它們飄浮在空氣中,就會被吸入我們的肺部。較大的顆粒物 (PM10) 通常會滯留在上呼吸道,導致炎症和刺激,從而可能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加重。較小的顆粒物 (PM2.5) 可以被吸入下呼吸道,甚至被吸收到 血液 中。PM2.5 暴露與多種疾病(包括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中風、血栓、肺癌和帕金森病)的發生率增加有關。吸入化石燃料排放物每年導致全球 1000 萬人過早死亡。
化石燃料的燃燒透過其對氣候變化的貢獻進一步危害人類生命。氣候變化與影響大多數 器官系統、精神健康 甚至 新生兒福祉 的病理學有關。將碳的死亡成本應用於每年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排放的 330 億噸 二氧化碳,導致 740 萬人死亡。
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化石燃料行業就已意識到 化石燃料排放與全球公共健康危害之間的聯絡。在 20 世紀 90 年代,該行業試圖否定氣候科學,並建立了“全球氣候科學團隊”,其 目的是 破壞以氣候為中心的監管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氣候科學團隊”傳播的資訊與當時的 和今天的 實際全球氣候科學家的觀點直接矛盾。
化石燃料行業在美國成功地汙名化了氣候變化的公共衛生危機,以至於“氣候變化”一詞從 某些聯邦檔案中被刪除。殘留的影響仍然存在:儘管 200 多種醫學期刊 將氣候變化認定為 本世紀最緊迫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但在 2021 年,僅有 2300 萬美元(0.05%,佔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預算總額 的百分比)被分配用於研究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
西弗吉尼亞州是美國 第二大 煤炭生產州,僱傭了約 11,000 名煤礦工人。最高法院的裁決幾乎肯定會延長美國煤炭發電的使用時間,這反過來又會延長煤炭開採時間。採礦與哮喘相關的 住院治療 有關。透過選擇煤炭,多數大法官選擇了反對 全國領先的 12.4% (175,011) 患有哮喘的西弗吉尼亞州成年人。
我照顧來自西弗吉尼亞州的患者,對於麻醉師來說,哮喘和哮喘相關併發症可能會使常規手術變成高風險手術。作為一名醫生,我不會袖手旁觀,任由我的患者遭受化石燃料燃燒之苦。化石燃料排放需要減少到必要的最低量。雖然我對最高法院決定破壞行政部門保護公眾健康的能力感到失望,但最大限度減少化石燃料排放的運動必須繼續下去。
如今,每年約有 1700 萬人的死亡與化石燃料排放有關。這佔 全球死亡人數 的 25%。如果排放量沒有顯著減少,氣候變化造成的危害預計將在未來十年 加速。
在承認過失和法院做出判決之後很久,化石燃料行業將利潤置於人類生命之上的損害依然存在。臨床醫生為了捍衛我們未來患者的生命,需要積極主動地應對虛假資訊,並賦予患者、公民、政治家和法官權力,讓他們關注最不可剝奪的人權:健康生活的權利。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