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經許可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這是一個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唐納德·特朗普總統讓環境界人士感到擔憂,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和他的內閣成員質疑了已確立的氣候變化科學,他選擇的前俄克拉荷馬州總檢察長斯科特·普魯伊特擔任環境保護署署長,他曾多次起訴環保署,並且經常站在化石燃料行業一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即使特朗普政府退出所有國際氣候談判並將環保署削減到僅剩骨架,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發生並將繼續加劇。
為了應對真正的威脅和公眾的需求,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城市正在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可能認為這隻發生在受海平面上升或颶風威脅的大型沿海城市,如阿姆斯特丹或紐約。
研究表明,然而,即使在美國大平原的“飛越州”紅色州,中小型社群的當地領導人也已經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儘管他們的行動並不總是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名義進行的,但他們的策略可以為在特朗普政府領導下如何在氣候政策方面取得進展提供見解。
“審慎的框架”
我的同事和我對大平原地區 11 個州的 200 多個地方政府進行了調查,以瞭解他們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影響而採取的措施。我們發現,紅色州的當地官員,負責公共衛生、土壤保護、公園和自然資源管理,以及縣委員和市長,都對氣候變化感到擔憂,並且許多人感到有責任在國家政策缺位的情況下采取行動。
但由於這是一個複雜且兩極分化的話題,他們經常面臨公眾對這個問題的不確定或憤怒。因此,雖然這些地方官員在過去十年中一直在他們的社群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但許多這些政策活動明確地沒有以這種方式來構建。正如我們調查的一位受訪者所說
“我個人和專業的觀點是,保護界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上走在正確的軌道上,但在確定原因方面卻大錯特錯。公眾理解清潔水和清潔空氣的價值。如果強調需要改善我們的水質和空氣質量,大多數人都會同意。誰會說髒水和髒空氣不是問題呢?透過論證‘氣候變化和人類是原因’,大量精力被浪費在試圖證明這一點上。這也是公眾難以理解的事情。”
為了解決他們社群面臨的脆弱性,許多地方官員正在重新構建氣候變化,使其符合現有的優先事項和預算專案。在一項對市長的調查中,我們問道:“在您城市的政策和規劃活動(針對能源、保護、自然資源管理、土地利用或應急規劃等)中,氣候變化是如何構建的?” 以下引述體現了他們的策略。
“從經濟效益和資源保護的角度來看。這種框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旨在獲得不支援氣候變化的居民的支援。”
“我們將這項倡議定義為:節能(=節省資金)、明智增長/良好規劃以及常識性自然資源管理。氣候變化僅在我們 2009 年透過的《氣候保護計劃》中明確提及。大多數倡議都屬於“可持續性”的總稱。”
“我們用可持續性來掩蓋它,我們稱之為 P3(人民、地球、繁榮)”
“最初對氣候變化的興趣是由於擔心空氣質量差可能會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空氣質量和氣候變化被認為是極度相關的問題。”
“氣候變化被認為是保護措施的幾個好處之一。保護、回收、步行等其他好處包括它‘對地球有益’(無論是否發生氣候變化)、有益健康、經濟等等。”
結果表明,能源、經濟效益、常識和可持續性是為地方領導人提供機會的框架,使他們能夠在不陷入政治泥潭的情況下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這種策略正在整個大平原州使用,其中包括美國一些最氣候懷疑論的地區。
地方需求和價值觀
美國每個地區都需要解決各州和地方社群如何減少排放和適應氣候影響的實際問題。在特朗普政府領導下,美國氣候政策的任何進展都可能繼續在這些國家以下層面進行。這就是為什麼各種專家認為我們應該鼓勵紅色州地方領導人現在正在採用的務實策略型別。
尤其是在大平原地區,當地官員正面臨高溫帶來的嚴重影響,這將對水和能源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當地領導人關注區域和地方問題,如干旱、能源和洪水。這些問題與氣候變化有關,但已經是地方層面的優先事項。而所尋求的改進,如節能、健康益處和洪水管理,與當地的需求和價值觀非常契合。
例如,北達科他州的法戈市透過捕獲其垃圾填埋場設施的甲烷並將氣體出售給電力公司,減少了一些溫室氣體排放,並創造了新的城市收入。城市垃圾現在為當地居民和一家工業設施提供可再生能源。
也許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構建氣候變化和其他環境問題,以適應特朗普政府的優先事項,並重點關注實際的解決方案思路?例如,特朗普曾表示基礎設施專案將是高度優先事項。這可以很容易地轉化為解決密歇根州弗林特市和許多其他城市正在經歷的飲用水危機;特朗普還強調了公共交通,這可能有助於減少空氣汙染和碳排放。
由於本屆政府渴望擴大化石燃料的開發和消費,聯邦政府在減少改變氣候的溫室氣體方面的行動前景黯淡。鑑於此,將氣候變化重新定義為解決共同利益問題似乎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策略,我們可以期待紅色州的地方政府領導人為我們指明方向。
本文最初發表於The Conversation。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