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社會征服
作者:愛德華·O·威爾遜。 Liveright出版社,2012年
哈佛大學自然學家、普利策獎得主愛德華·O·威爾遜兩年前激怒了許多同事,當時他否定了進化論中的一個概念,而正是他將這個概念推向了突出地位。這個被稱為親緣選擇或廣義適合度的半個世紀前的觀點,曾幫助解釋了動物利他主義這一令人困惑的現象。例如,為什麼有些鳥類會幫助父母撫養雛鳥,而不是自己生育雛鳥?為什麼工蟻是無菌的?親緣選擇理論的答案是,幫助你的親屬有時比生育自己的後代更能更快地傳播你的共同基因。
在《地球的社會征服》一書中,威爾遜全面解釋了他關於進化的最新思考。他認為,驅動利他主義的是群體動力學,而不是自私的基因:“作弊者群體輸給了合作者群體。” 隨著合作群體佔據主導地位併成倍增加,所謂的“利他主義”基因也隨之增加。威爾遜使用他所謂的“多層次選擇”——群體選擇和個體選擇相結合——來討論創造性藝術和人文、道德、宗教、語言以及人類本質的出現。在此過程中,他停下來駁斥宗教,譴責人類破壞環境的方式,並在某種程度上不合邏輯地駁斥了載人太空探索的必要性。這本書註定會在這些和其他主題上引發多年的爭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敏感物質:泡沫、凝膠、液晶和其他奇蹟
作者:米歇爾·米托夫。譯者:吉賽爾·韋斯。哈佛大學出版社,2012年
這是一本簡明而引人入勝的書籍,它將關於觸變流體等主題的迷你課程——想想乳膠漆和圓珠筆墨水,當有人對它們施加壓力時,它們會流動,但靜置時會凝膠——與作者冒險人生的軼事結合在一起。其中一個軼事是,法國的液晶專家米托夫前往義大利那不勒斯,以解開一個宗教儀式背後的謎團:為什麼與殉道者聖熱納羅有關的一瓶乾燥的“血液”在靠近聖徒遺物時經常會液化。儘管米托夫未能找到明確的答案,但他得出結論,這一定是一種“屈服應力流體”,它會隨著時間、溫度和觸控而變化。讀者從這本書中對香檳、橡膠和牙膏等日常物質的複雜性有了新的認識。
意識:一位浪漫還原論者的自白
作者:克里斯托夫·科赫。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12年
神經科學家科赫第一次偶然遇到著名分子生物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他正懶洋洋地躺在德國的一棵蘋果樹下。幾年後,兩人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對意識問題的探索。對我們每一個想法的本質基質的尋找推動科赫經歷了一場神經科學、哲學、物理學和資訊科學的旋風之旅。“殭屍程式”——那些在我們意識之下,驅動著我們驚人數量的決策和行動的神經機制——的力量進一步強調了意識的神秘性。我們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自由,但科赫仍然堅信我們仍然是我們自己生活的主人。
展覽 “發現”號太空梭。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這艘美國太空梭的昔日主力將於4月19日抵達博物館位於杜勒斯國際機場附近的烏德瓦爾-哈齊中心。請檢視博物館網站以獲取最新資訊:http://airandspace.si.edu 光之生物:自然的生物發光。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開放至2013年1月6日。參觀者瞭解蘑菇、螢火蟲和海洋生物的生物發光的性質,以及科學家研究這種現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