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健康的道路上,有很多岔路口。有些路徑,如素食主義或地中海飲食,有相當多的科學依據支援。另一些路徑,如純素飲食或植物性飲食,它摒棄所有動物產品,包括雞蛋和乳製品,正在贏得擁護者。
然後出現了一個新的分支,即生食純素飲食,它認為烹飪是不自然和不健康的。
越來越多的名人——最近是網球巨星維納斯·威廉姆斯——發誓說這種飲食是預防和逆轉疾病、保持年輕和活力的最佳方法。普通人的證詞是無窮無盡的,他們吹噓的好處包括精力更充沛、皮膚更好、與林地生物的關係得到改善等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是在您通往健康的道路上,生食純素飲食很可能是一個 U 型轉彎。如果您已經是純素主義者或素食主義者,那麼透過完全或甚至大部分生食,您沒有任何收穫,反而會損失很多。即使是那些開出並遵循純素飲食的醫生,也會告誡他們的病人不要嘗試生食飲食。
原因?您會大大減少您可以吃的食物種類。而您這樣做是徒勞的,因為大多數生食純素飲食的原則都是基於對人類營養的誤解,並且與良好的健康背道而馳。[甚至醫生也相信的 7 個醫學神話]
本文探討了五個這樣的原則,它們要麼是半真半假,要麼是完全錯誤的。
什麼是生食純素主義?
首先,一個入門:生食純素主義是一種不涉及烹飪的植物性飲食。任何食物的加熱溫度都不會超過華氏 104 度(攝氏 40 度)。食物以新鮮、低溫脫水或發酵的形式食用。
這種飲食的核心原則是,將食物加熱到 104 度以上不僅會減少其營養,還會使食物有毒且不易消化。在生食純素的說法中,烹飪是在殺戮。許多生食純素主義者談論“活”的食物和“死”的食物,他們說的不是壽司,新鮮到還在扭動。
據說活的或未煮熟的食物充滿了重要的生命能量。透過這種方式,生食純素主義是對純素主義者欣賞動物福利的延伸,並增加了生命力的靈性,稱為氣或普拉納。據說死的或煮熟的食物不僅失去了生命能量,也失去了大部分營養。
榨汁和混合“綠色冰沙”通常是這種飲食的關鍵要素。
現在談談誤解
誤解 #1:烹飪會破壞營養
當然,生食可以很有營養。但是烹飪會分解纖維和細胞壁,從而釋放出否則無法從相同生食中獲得的營養。例如,烹飪西紅柿會使抗氧化劑番茄紅素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五倍。同樣,烹飪胡蘿蔔會使它們所含的 β-胡蘿蔔素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湯中充滿了營養,而在生的胡蘿蔔、洋蔥、歐洲防風草和土豆中是無法獲得的。[你可以吃的科學:關於食物的 10 個有趣的事實]
烹飪還可以減少蔬菜中的某些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抑制礦物質的吸收,包括重要的礦物質,如鋅、鐵、鈣和鎂。例如,烹飪菠菜會使其葉子中的鐵和鈣更容易被吸收。
誠然,有些營養物質在烹飪過程中會流失,例如維生素 C和某些 B 族維生素。但麥克道格爾計劃的建立者約翰·麥克道格爾說,“植物的營養物質非常豐富,即使這種分解在實際意義上也是微不足道的。” 麥克道格爾計劃是一種對純素友好的、以澱粉為主的飲食。
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市梅奧診所臨床營養學主任、梅奧醫學院營養學副教授詹妮弗·尼爾森說,透過食用生食和熟食,“你就能兩全其美”。
過度烹飪和燒焦可能會成為問題。把綠葉蔬菜煮爛確實會減少營養負荷。而燒焦肉類和蔬菜會產生致癌化學物質。然而,解決辦法不是停止所有烹飪,而是蒸、清炒或炒蔬菜,以及多做湯。
發酵或榨汁生食也可以使某些營養物質更容易獲得,但這不應掩蓋烹飪是一種古老的手藝,可以使某些食物更容易消化和更有營養的事實。
至於生食中的生命能量概念,這是一種超越科學領域的精神信仰,因此辯論其益處,更不用說其存在,將是徒勞的。
誤解 #2:烹飪會破壞酶
這是絕對正確的,但這無關緊要。是的,熱量會破壞酶。但是人類會產生自己的消化酶,將大的食物分子分解成小的分子。
當你考慮到大多數人都會烹飪食物,而且大多數人都能很好地消化這些食物時,生酶的邏輯本身就會崩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於生食純素主義者來說,生食中的大多數植物酶在人體腸道的酸性環境中都會被破壞。只有少數酶能到達小腸。酸菜等發酵食品可以將酶帶入腸道。它們對消化的貢獻不是零,但似乎微乎其微。麥克道格爾說:“我不知道植物酶對人類消化有什麼重要性。”
生食酶理論可以追溯到愛德華·豪厄爾,他是一名醫生,在 20 世紀 40 年代出版了一本關於酶的書,主要引用了 20 世紀 20 年代和 30 年代的研究。然而,我們現在知道,幾乎所有營養物質都是在小腸中吸收的,而且該階段的消化幾乎完全依賴於人體產生的膽汁和胰腺酶。
一個必然的結果是,人類擁有的酶的數量是有限的,一旦用完,這些酶就會消失。這個想法也是由豪厄爾提出的。但是這包酶會駐留在哪裡呢?豪厄爾從未說過。但實際上,人類在一生中都會產生新的酶。
誤解 #3:生食可以排毒
飲食排毒是一種替代醫學概念,幾乎沒有科學依據。通常,會認為兩個器官需要排毒:肝臟和結腸。實際上,毒素會積聚在體內的任何部位,尤其是在脂肪和脂肪組織中,但也可能在蛋白質和骨骼中。
然而,結腸中的毒素出奇的少。至於肝臟,誤解之處在於,這個器官“過濾”毒素,因此,按照推理,它必須裝滿了毒素。但是肝臟更像是一個化學加工廠,而不是過濾器;它會在毒素透過時分解它們。也就是說,肝臟本身是身體的天然毒素中和器,因此並沒有額外的毒素。[一廂情願的想法:6 種不存在的“靈丹妙藥”]
另一種觀點認為,燃燒脂肪——在這種情況下,是採用生食純素飲食——會釋放體內的毒素。但是脂肪細胞不會像變成灰燼一樣燃燒殆盡,從而釋放其內容物。脂肪細胞只是變大或變小,這取決於細胞內部使用的脂肪量。
如果與其連線的脂肪分子被燃燒,有多少毒素會被釋放出來尚不清楚,如果有的話。毒素現在可以自由地附著在其他脂肪分子上。如果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毒素與其他最近釋放的毒素一起移動,那麼毒素可能會變得有毒,並使肝臟不堪重負。
簡而言之,沒有食物或草藥可以神奇地結合並將毒素從您的血液或器官中排出。對於牛或任何在脂肪中積累毒素的“純素”動物來說,也是如此;它們不會透過生食植物性飲食來清潔自己。
充其量,排毒計劃(榨汁、禁食)可以透過在一兩天內不給我們的身體新增更多毒素來發揮作用。麥克道格爾說,一般而言,富含植物的健康飲食和大量的水可以幫助您的肝臟和腎臟更有效地處理和清除毒素。
誤解 #4:生食純素主義是健康的
在生食純素飲食時,保持健康是一項挑戰;它不是固有的。許多采用這種飲食的人透過減少卡路里的攝入來減輕體重。但是減肥不應該是最終目標。
最明顯的問題是營養不足,尤其是維生素 B12和 D、硒、鋅、鐵以及兩種 omega-3 脂肪酸 DHA 和 EPA。如果不服用藥丸形式的補充劑,從生的植物性食物中獲取足夠量的這些營養物質將非常困難(對於 B12 來說是不可能的)。[女性隨著年齡增長需要的 5 種關鍵營養素]
此外,如果沒有全年都可以生吃的各種食物,人們往往會依賴單一的食物來源。
“生食飲食的問題在於你從哪裡獲得能量食物?” 克利夫蘭診所的考德威爾·埃塞爾斯廷問道,他是說服比爾·克林頓採用植物性飲食的醫生。“你從吃堅果中獲得能量,” 他說,而這些堅果脂肪含量很高,過量食用是不健康的。
如果不是堅果,那就是香蕉,也許每天吃一兩個是健康的,但如果它們提供你大部分的卡路里,那就不健康了。一些採用生食飲食的人非常依賴水果,以至於他們的牙齒開始腐蝕:水果中的酸會磨損牙釉質,糖會促進腐爛,乾果(另一種生食純素主食)會粘在牙齒上並進一步促進腐爛,以及普遍的礦物質缺乏。
生食飲食可能比所謂的 S.A.D.(“標準美國飲食”)加工食品更健康。但是沒有證據表明,即使有資源每天準備各種生食,生食純素飲食也會比麥克道格爾或埃塞爾斯廷提倡的植物性飲食,或比允許少量動物產品的飲食更健康。
純素食者需要捫心自問,如果生食飲食除了減少烹飪燃料的使用外,沒有提供額外的道德滿足感,那麼生食的好處是什麼。
誤解五:純生食是天然的
許多生食純素食者會說:“沒有其他動物會烹飪食物。” 同理,我們也可以說,沒有其他動物會把羽衣甘藍和三葉草與熱帶香蕉一起放入高速攪拌機中,使食物更美味、更容易消化。 或者,沒有其他動物會下棋。
判斷什麼是天然的,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多種不同的飲食下都能活到相對相似的年齡。 大多數合理的、包含穀物、蔬菜和肉類的飲食,如果不是因為意外或傳染病先奪走你的生命,都能讓你活到至少70歲。 西伯利亞土著以動物為基礎的傳統飲食,與亞馬遜無名部落的傳統飲食一樣天然。
也就是說,沒有已知的人類文化試圖僅靠生食植物生存。 純生食飲食是不自然的,因為如果沒有冰箱、儲存裝置和容易獲取的包裝食品(例如前面提到的帶殼堅果)等現代便利設施,就無法依靠這種飲食生存。
事實上,一個在沒有適當補充的情況下,以生食純素飲食長大的孩子,很可能會因為缺乏維生素 B12 和其他營養素而出現嚴重的神經和生長問題。 相比之下,已經食用動物產品超過 20 年的成年人,可以依靠體內儲存的某些關鍵營養素。
在沒有電力的自然環境中,任何位於赤道附近狹窄地帶之外的人,都需要把整天的時間都用於種植、收集、儲存和儲存食物。 即使在植被茂盛的熱帶地區,人類烹飪食物的歷史也與人類本身的歷史一樣長——至少有 20 萬年,而且很可能在我們的類人猿形態時期就已存在。
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首先是食用肉類,然後是烹飪食物,這兩者的結合促進了人類大腦的發展。 尤其是烹飪,打開了一個充滿卡路里和營養的新世界。 畢竟,人類的大腦需要大量的能量。[研究表明,吃肉使我們成為人類]
我們生食純素食的近親,大猩猩,體型是人類的三倍,但腦細胞只有人類的三分之一; 它靠植物長出肌肉,但並沒有變得更聰明。 根據 2012 年 10 月發表的一項研究,大猩猩需要每天食用生食植物 12 個小時以上,才能攝入足夠的熱量來進化出像人類一樣的大腦。
這個破除神話的目的不是要貶低被廣泛詬病的生食純素食者,而是要讓生食者瞭解這種具有挑戰性的飲食的現實情況。
克里斯托弗·萬傑克是新小說《嘿,愛因斯坦!》的作者,這是一部關於在不太理想的環境中撫養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克隆體的滑稽的先天與後天之爭的故事。他的專欄《不良醫藥》定期出現在 LiveScience 上。
版權所有 2013 LiveScience,一家 TechMediaNetwork 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 未經許可,不得發表、廣播、重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