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識偏見?
作為《大眾科學 MIND》的訂閱者,我非常失望地看到你們的封面故事“七宗罪”用一位深色皮膚的女性來配圖。幾個世紀以來,負面的、有害的刻板印象將女性與罪惡聯絡起來,並將非白種人描繪成危險的。在設計過程中,難道沒有人質疑這個選擇嗎?
目錄頁使用了引人注目的圖片,而且可以使用任何數量的白人男性惡魔的影像。但有人卻選擇強化深色皮膚女性是邪惡的迷因。或者是否迫切需要在報攤上放一張性感的照片?
請重新閱讀你們自己關於無意識偏見的文章,並在未來做出更明智的藝術作品選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喬安娜·卡茲登
加利福尼亞州伯班克
你們到底是怎麼想的,用一位年輕的有色人種女性的肖像,而不是比如說,一位年輕的白人男性,來為標題“七宗罪”配圖?作為一個年輕的混血女孩的母親,看到一份“科學”期刊如此不經思考、帶有內戰前時代種族主義色彩的做法,以及在全國各地的超市裡看到這個影像與這個標題搭配在一起,讓我不寒而慄。
我多年來一直喜歡在報攤上買這本雜誌。再也不會了。
莫琳·德·澤烏
透過電子郵件
道德異議
在閱讀傑西·貝林的文章“厭惡感因人而異”[觀點]時,我很驚訝地看到作者沒有為他對道德的非常違反直覺和有爭議的立場提供任何論據。他說,道德虛無主義是某些文化性行為所帶汙名的“健康解藥”。但這裡的“健康”應該如何理解呢?如果道德虛無主義是事實,那麼我們就沒有道德理由來採取這種態度;我們所擁有的只是自身利益的驅動——在這種情況下,道德虛無主義是一種更健康的態度就成了一種經驗性的主張。就目前而言,我會說這是一個經驗上值得懷疑的主張。
同樣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倫理學家(那些研究道德的人)幾十年來一直沒有感到需要討論性行為(可能也是出於貝林自己會提出的原因)。如果對性行為的倫理研究構成倫理學的很大一部分或全部,那麼西方人在他們對該主題的道德判斷中犯錯,才是一個推薦道德虛無主義的好理由。但現在不是這樣,而且從來都不是。
在文章的結尾,貝林說,“為了對這些日益棘手的問題採取最清晰的立場,我們必須記住在給定的語境中看待偏差行為,而傷害必須理解為相關方所經歷的傷害,而不是我們這些‘厭惡’的旁觀者所感受到的傷害。” 這是一個健康的建議。而這個建議完全符合當代倫理學理論的支柱之一,功利主義,這是一種(客觀的)道德理論,根據這種理論,傷害——任何人的傷害——是唯一的不好的東西(而福祉是唯一的好東西)。
因此,貝林建議我們放棄對社會生活如此重要的東西——道德,這是不尋常的,因為我們這樣做的唯一理由是符合道德的主要理論之一。
最後,正如貝林所說,道德可能“不在世界上”。但他完全沒有給我們任何理由懷疑它不在。
威廉·A·夏普
聖安東尼奧
糖癮
在凱倫·施羅克·西姆林的“暴食:我們是否對飲食上癮?”一文中,“速覽”框中寫道,“雖然食物成癮的概念是有爭議的……” 沒有人試圖說“食物”是會上癮的。漢堡包、花椰菜和核桃不會引起速發耐受性、身體依賴性和戒斷反應,而這些是成癮的標誌。糖確實會產生所有這些現象,加上神經解剖成像模式,顯示出與濫用藥物使用不可否認的驚人相似之處。脂肪、鹽和高血糖碳水化合物可能有類似的結果,但目前尚無定論。
“巴魯尼亞”
在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Mind 上線上評論
欽佩不是嫉妒
為什麼揚·克魯修斯和托馬斯·穆斯韋勒的文章“嫉妒:即使它會傷害我們,這種感覺也可以幫助我們”的一半內容將欽佩與嫉妒混淆? 想以積極的方式像某人一樣(提升自己)不是一種嫉妒。這是一種對欽佩的積極回應。
“圖恩德”
在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Mind 上線上評論
為了緩解而切割
我完全同意哈爾·阿科維茨和斯科特·O·莉蓮菲爾德的“自殘者可能在尋求止痛”[心理健康中的事實與虛構]的前提,該前提指出,切割行為的大部分動機是為了止痛。我曾經自殘。這是一種快速、可預測、有效且強有力的方式來緩解人際關係困擾和情感痛苦。
我從小就患有抑鬱症幾十年。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沒有情感體驗的洞察力或詞彙來理解和審視我正在經歷的事情,更不用說與其他人談論它了。我發現藥物治療效果甚微。我無法描述自己內心發生的事情,使得談話療法完全無效。自殘是我發現的唯一有效果的事情。
當我切割時,那會是我最絕望的時候。巨大的情感痛苦、苦惱、看不到任何痛苦可能結束的方式,生活可能再次變好;這就是我的精神狀態。
疼痛的最初瞬間預示著緩解的開始。我立即完全、徹底地專注於我的單一動作。思想、情緒、感覺、擔憂——一切都消失了,存在的一切只是我的手臂、刀片、鮮血、灼燒感:簡單、基本、直接、可以理解的東西。我不再感到從內到外被撕裂,不再感到恐懼,不再想死。除了明亮、耀眼的白色感覺,什麼都不存在。不再有痛苦,我的頭腦一片平靜。我回到了一個我理解的世界。我漂浮在平靜的水面上。
寫完這些之後,我現在明白,止痛並不是我切割的唯一動機。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重新控制我的內心世界。失控是精神疾病的一個關鍵事實;能夠減輕痛苦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凱比爾”
在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Mind 上評論
情感隱喻
回應托里·羅德里格斯的“隱藏的隱喻深入人心”[頭條新聞]:具體隱喻的概念來自文學理論,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後來被認知科學家和人工智慧科學家所採用。它認為,大腦基本上是透過將未知事物與已知和體現的隱喻進行比較來工作的,這是一種模式識別。幾個世紀以來,作家和藝術家本能地使用隱喻來增加他們作品的深度和意義,例如,景觀或背景反映和揭示了主題的情緒。我認為隱喻既有情感意義又有智力意義,這一事實使其成為探索思想和情感之間橋樑的良好候選者。
“dr_mabeuse”
在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Mind 上線上評論
數字化的讚揚
貴雜誌顯然非常出色,文章很棒。我寫信是為了說你們的 iPad 應用程式也同樣出色。它非常容易導航。製作它的人值得高度讚揚。
謝謝!
泰穆爾·哈比卜
透過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