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復 2017 年 5 月刊

來自 2017 年 5 月刊《大眾科學》的讀者來信

大眾科學 2017 年 5 月刊

狐狸與獵犬

Lyudmila Trut 和 Lee Alan Dugatkin 的文章《如何造就一條狗》描述了在西伯利亞進行的長達數十年的實驗,其中狐狸被選擇性地繁殖以獲得溫順的性格,從而產生了我們與狗相關的身體特徵。將狐狸變成狗當然為了解我們的祖先如何馴服其他動物提供了見解。但也許這也告訴我們一些關於我們如何馴服自己的事情,從猿類變成現代人類。

作者將幼年面部特徵描述為所謂馴化綜合徵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確實將我們與我們最近的近親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區分開來。此外,溫順對於大群體人類在城市環境中合作肯定是必要的,即使它也使我們容易“盲從”,無論好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五十年一代的狐狸可以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繁殖出來,而五十年一代的人類仍然只能追溯到 1500 年前。自從農業和第一批城市出現以來的 10,000 年裡,我們在馴化自己方面取得了多大進展?文化可能能夠比我們意識到的更快地驅動生物學。

PHILIP EARLY 華盛頓州班布里奇島

關於從狐狸造狗的文章讓我想起了格力犬的歷史,在相反的方向上,透過育種過程,野生動物的許多特徵在馴養動物中得到了突出。

當我收養了一隻退役的賽犬格力犬時,一些研究表明,純粹為了速度而進行的育種導致了許多與獵豹的解剖學相似之處。(例如,兩者都有長腿、長身體和脖子以及深胸。)與文章中像狗一樣的狐狸一樣,非自然選擇大大加速了這種“進化”。然而,格力犬仍然是忠誠的狗。它們認真對待退休:我們稱它們為每小時 45 英里的沙發土豆。

TOM WRIGHT 聖地亞哥

政治科學

感謝你們的《科學遊行是不夠的》[科學議程],編輯專欄談到了科學家需要做更多的事情,而不僅僅是遊行,以使總統、國會或州立法機構遠離“可能加劇汙染、危害健康、降低我們預測自然災害能力……並將公認的科學拋到九霄雲外的政策”。

大幅提升政治影響力是必要的,這需要一場全面的社會運動,不僅可以遊說,還可以透過一系列使一切如常的活動來保持壓力。我們忽略了一個已被髮明的輪子。只有這樣的運動——帶來了種族隔離和隔離制度的垮臺——才能戰勝強大的利益集團。運動建設需要基層組織,這遠遠超出了科學界,正如社論所指出的那樣。不幸的是,那些關心地球及其生物健康的人在 1970 年代從基層組織轉向依賴支票捐助者並完全玩弄內部遊戲的非政府組織。從那時起,我們失去了政治影響力。支票捐助者不會改變世界。他們缺乏活動家的熱情和承諾。

部分問題也可能在於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中產階級。我們在現狀中投入了太多。我們有事業。我們真的不想承擔人口、消費或那些擁有強大權力的人。我們不想把世界顛倒過來。這很冒險。

作為美國民權運動、反對越南戰爭和反對南非種族隔離運動等運動的資深人士,我相信,在我們願意組織起來之前,我們將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DAVID JOHNS 波特蘭州立大學哈特菲爾德政府學院

基因匹配

在《缺失的環節》中,Philip L. Reno 描述了發現長期存在於各種哺乳動物體內但已被“關閉”的 DNA 片段。然後我們人類的祖先出現了,“關閉”開關——非編碼 DNA 片段——被移除,這使得某些蛋白質得以產生,這些蛋白質賦予了我們使我們成為獨特物種的特徵。這似乎給目前公認的達爾文進化方法帶來了一個問題。

顯然,受影響的基因之一,當被開啟時,允許大腦透過不修剪神經元而變得更大。查爾斯·達爾文提出,物種的特徵是在它們“需要”時(即,一旦出現就有助於生存的基因就會持續存在)透過隨機突變產生的。然而,這種情況似乎要求在基因需要很久之前就提供基因,以及保持其非活性的必要機制。似乎不可能透過隨機過程創造出這樣一種機制,這種機制在數百萬年後仍能完美地工作。非活性 DNA 應該被移除,就像生活在洞穴中的無眼動物所證明的那樣。是我誤解了這個過程嗎?

CARL COX 密蘇里州曼斯菲爾德

RENO 回覆:我想糾正 Cox 在幾個關鍵領域的看法。人類丟失的 DNA 片段不是“關閉”開關,而是“開啟”開關,即基因的關鍵調控序列。我們的假設是,當某些基因被關閉或表達程度降低時,這限制了修剪的神經元數量,並允許大腦更大。基因及其開關不是在需要之前開發的,而是在包括我們祖先在內的許多哺乳動物中活躍的。我們提出人類透過 DNA 缺失關閉了它們。這完全符合達爾文理論。隨機缺失作為一種突變形式一直髮生(在進化時間尺度上)。通常,缺失不會產生影響或是有害的.

然而,有時關鍵調控序列的丟失會以在動物(包括人類)中產生有益變化的方式改變基因表達。雖然洞穴魚可能會因為發育和維持一個沒有好處的器官而產生的成本而進化出失明,但在我們的基因組中保留幾十億個額外的鹼基對似乎沒有什麼成本.

澄清

在 Lee Billings 對 Jeffrey Kluger 的《阿波羅 8 號:首次登月任務的驚險故事》[推薦] 的評論中,《阿波羅 8 號》宇航員的飛行被描述為人類首次逃脫地球引力。從技術上講,《阿波羅 8 號》並沒有達到足以擺脫地球引力場的足夠高速度,儘管其機組人員是第一批離開地球軌道的宇航員。

勘誤

在 Michael Balter 的《精神分裂症的頑固之謎》中,題為“研究拖網未能奏效”的方框錯誤地提到人類細胞核中有 23 條染色體。實際上有 23 對染色體,總共 46 條。

大眾科學雜誌第 317 卷第 3 期這篇文章最初以“讀者來信”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317 卷第 3 期(),第 7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9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