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剋制
在《鍛鍊悖論》一文中,赫爾曼·龐澤斷言,更多的體育鍛煉並不能讓人控制體重。他接著描述了一些關於人體如何燃燒卡路里的研究,這些研究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會這樣。
但在其中一項研究中,“沙發土豆”平均每天消耗的熱量比適度活躍的受試者少 200 卡路里左右。每天少 200 卡路里的差異相當於一年少 20 多磅。年復一年,這真的會累積起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安·阿澤維多 康涅狄格州託蘭
據說參加環法腳踏車賽的腳踏車運動員每天攝入超過 5000 卡路里的熱量。根據龐澤的文章,這似乎太多了。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他們不會變得肥胖?
瓦爾特·布勞 透過電子郵件
龐澤回覆:對於阿澤維多的問題:每天 200 卡路里的差異肯定會影響體重。然而,我們在研究中看到的是,每天消耗更多能量的個體,其體重增加的可能性並不比那些能量消耗較低的個體低——我們的身體在使攝入與輸出相匹配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然而,由於每日能量消耗如此難以改變,因此暴飲暴食比能量消耗不足更容易,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應該更多地關注飲食以預防肥胖.
關於布勞的問題:環法腳踏車賽、鐵人三項賽和各種馬拉松等賽事對於身體來說太短暫和極端,以至於無法適應。參加這些賽事的運動員攝入大量食物,但通常仍然會體重減輕,因為他們的身體每天燃燒超過 5000 卡路里的熱量。這些壯舉遠遠超出了即使是最活躍人群的日常生活需求,因此從長遠來看,它們並非真正可持續。賽車手需要大量的恢復期,這些賽事的代謝需求可能是某些運動員被高效能增強藥物所吸引的原因之一,這些藥物可以支援高消耗.
無所思
在《想象沒有宇宙》[懷疑論者] 中,邁克爾·舍默探討了回答宇宙中為什麼“存在著什麼而不是虛無”的問題的嘗試,以及定義“虛無”的困難。
我們僅僅是現存物種之一,為什麼就認為我們的大腦有能力知道我們為什麼存在以及無限之外有什麼?這不應阻止我們努力理解生命的意義等等。但我們應該接受,可能需要人類發展一千年才能瞭解一切。也許到那時我們就會成為神!
戴夫·博爾頓 英格蘭埃塞克斯
舍默回覆:我同意我們不應該假設我們有認知能力來解釋這些謎團,甚至有些人自稱為“神秘主義者”,他們認為諸如意識之類的難題可能是無法解釋的,因為存在認知侷限性,因此也許“虛無”和“上帝”也是如此.
至於即將到來的千年,在我的下一本書《人間天堂》中,我提出在遙遠的未來,文明可能會發展到足以殖民整個星系、基因工程改造新生命形式、改造行星,甚至透過大規模工程專案觸發恆星和新的行星太陽系的誕生。如此先進的文明將擁有如此多的知識和力量,以至於基本上是全知全能的。您會如何稱呼這種感知力?如果您不知道其背後的科學技術,您會稱之為上帝,這就是為什麼我假設任何足夠先進的外星智慧或遙遠未來的人類都與上帝無異。
圖形文學
馬克·菲舍蒂的《小說數學》[圖形科學] 討論了對虛構作品的研究,這些研究分別發現了情感弧線的有限變化和句子長度的分形模式。
我是一名高中英語老師,教授庫爾特·馮內古特的作品大約 20 年了。我當然不是一個聰明的數學家,但我對藝術和宇宙的數學聯絡非常著迷。當我開始閱讀這篇文章時,我立刻笑了,並想到了我的偶像庫爾特。
在 1940 年代後期,他(可能只是開玩笑)在芝加哥大學提出了關於故事作圖的碩士論文。他的提議被拒絕了,但故事的圖表出現在他的作品《棕櫚星期日》中,這很搞笑(儘管可能只對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還在一段簡短的演講片段中討論了這個主題,可以在 www.youtube.com/watch?v=oP3c1h8v2ZQ 上觀看。
米歇爾·佩爾
大邱高中
韓國大邱
宇宙行動力
在《深空阻礙》中,查爾斯·L·利莫利討論了新的研究如何表明宇宙輻射可能比我們之前認為的更嚴重地損害宇航員的大腦。
雖然我同意宇宙輻射對於深空旅行來說是一個困難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但這絕不是“阻礙”。這“僅僅”是一個工程問題,儘管是一個難題。在 1800 年代後期,有些人認為人類的動力飛行是不可能的。然而,鑑於自然界的眾多例子,其他人則認為人類飛行是可以克服的工程挑戰。
利莫利提到了早期開發中的幾種保護太空人類的策略,但他指出,這些努力都“沒有潛力成為萬能藥。我們最多隻能希望減少而不是消除損害。”我可以想象許多更好的方法來保護宇航員:我們可以發明奈米機器人,它可以快速修復損傷,或者可以圍繞航天器形成磁場,以類似於地球磁場保護我們在地表的方式來偏轉輻射。我們不知道這些或其他潛在的解決方案最終會被證明是實用的,但毫無疑問,只要付出努力併發揮合理的想象力,工程師確實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約瑟夫·凱利 明尼蘇達州聖保羅
編者注:在《宇宙流行》中,安娜·伊賈斯、保羅·J·斯坦哈特和亞伯拉罕·勒布批評了宇宙的暴脹理論。麻省理工學院的艾倫·H·古思和戴維·凱澤、斯坦福大學的安德烈·林德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安田範·野村對這篇文章的回應可在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inflation-response 上查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