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不見五指

嬰兒如何學習看不見的玩具不會消失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個奇特的現象長期以來困擾著發展心理學家:為什麼嬰兒在某些實驗中看起來非常聰明,但在用其他旨在測量相同知識的任務進行測試時卻完全茫然?將玩具藏在毯子下,大約七個月以下的嬰兒不會伸手去拿,這表明他們尚未掌握物體永久性的概念,即物體在看不見時仍然存在。然而,僅僅是觀察物體的實驗表明,早在兩個半月大的嬰兒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概念。

對於這種差異的標準解釋是,嬰兒很早就有了這個概念,可能從出生時就有了,但幾個月來他們不發達的運動技能阻礙了他們掀開毯子。儘管如此,這種說法可能是不夠充分的,因為即使是學會拉毯子的嬰兒也未必會這樣做來揭開隱藏的物體。

因此,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心理學家由香·穆納卡塔提出了一個解決這個難題的新關鍵:知識是隨著時間推移而發展的。“這不像嬰兒有一天突然有了頓悟——這是一個逐漸理解的過程,”她解釋說。在即將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穆納卡塔和南卡羅來納大學的珍妮·L·辛斯基提供了一些證據,表明嬰兒“透過經驗逐漸發展出更強的物體表徵”,並且有些任務比其他任務需要更強的心理表徵。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對 24 名嬰兒進行測試時,研究人員首先讓每個七個月大的嬰兒充分熟悉一個簡單的粘土玩具。然後,他們測量了嬰兒伸手去拿這個玩具與新玩具的頻率。正如許多先前研究預測的那樣,嬰兒絕大多數情況下更喜歡新奇的玩具而不是熟悉的玩具,時間佔比分別為 88% 和 39%。但這僅在玩具清晰可見時才成立。當研究人員關掉燈(並透過紅外攝像機觀察)時,他們發現嬰兒通常的新奇偏好完全逆轉。在黑暗中,嬰兒只在 20% 的時間內伸手去拿他們最後一次看到新玩具的區域,而熟悉的玩具則為 32%。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熟悉玩具加強了嬰兒對玩具的心理表徵,足以讓他們去尋找它。相反,嬰兒沒有伸手去拿很酷的新玩具,因為他們接觸新玩具的時間不夠長,無法在黑暗中回憶起它。

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琳·羅維-科利爾認為,這只是對資料的一種解讀。嬰兒在黑暗中伸手去拿熟悉的物體可能是因為那是一種不同的遊戲。她還想知道,在黑暗中伸手去拿熟悉的物體的模式是否適用於不同的熟悉程度,因為新奇可能是一種特殊情況,而不僅僅是較低程度的熟悉。

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心理學家瑞秋·基恩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嬰兒並不害怕黑暗,事實上可能會覺得黑暗令人愉快地有趣。她假設“黑暗這種新奇環境中的熟悉物體在某種程度上是新奇的”,並指出,中等程度的新奇感已被證明比完全新奇或完全熟悉更具吸引力。穆納卡塔說,她正在進行另一項實驗,以檢驗這種解釋。但即使那樣也可能無法解決問題。正如基恩所說,“即使我們一直在這樣做,也很難推斷出嬰兒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瑪麗娜·克拉科夫斯基 撰寫並講述關於社會科學的實用智慧。她最近的一本書是《中間人經濟:經紀人、代理人、經銷商和日常媒人如何創造價值和利潤》(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出版社,2015 年)。

更多作者:瑪麗娜·克拉科夫斯基
大眾科學雜誌第 293 卷第 1 期本文最初以 “伸手不見五指” 為標題發表於 《大眾科學》雜誌 第 293 卷第 1 期(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72005-6PUYCb9cxnrr98zRw5tu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