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科學》1911 年刊登的關於鼠疫和老鼠的文章

2011 年 2 月“50 年、100 年和 150 年前”的線上獨家增刊

編者注:本文最初發表於 1911 年 2 月 11 日的《大眾科學》雜誌。

 

儘管近年來在中國、印度和世界其他地區爆發的鼠疫疫情一直與老鼠中爆發的同種疾病有關,但對全世界鼠疫的歷史研究揭示了一個奇特的事實,即在 1800 年之前,很少有關於老鼠同時死亡的記錄。有許多關於較早爆發的疫情的優秀記載,特別是 1347 年歐洲的黑死病和 1665 年的倫敦大瘟疫,但現代歷史學家(Haeser、Hirsch、Abel 和 Sticker)對這些文獻的仔細研究表明,由於一些難以發現的原因,很少提及相關的鼠死亡事件。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最早的記錄例項可能是《聖經》中關於非利士人瘟疫的記載,他們顯然將此歸因於“破壞土地的老鼠”。阿維森納在他描述公元 1000 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的疫情時提到了老鼠與鼠疫之間的聯絡。尼斯弗魯斯·格里高拉斯在描述 1348 年透過君士坦丁堡進入歐洲的大瘟疫時,也做了類似的提及。大約在 1757 年,在雲南提到老鼠與鼠疫有關,後來在 1871-3 年也提到了。在印度,《薄伽梵往世書》中記載了 1615 年莫臥兒皇帝傑漢吉爾在鼠疫流行期間以及 1836 年拉傑普塔納的帕利鼠疫報告中記錄了老鼠與鼠疫的關聯。最後,奧留斯在他描述 1771 年莫斯科的疫情時,明確提到了老鼠的死亡。

           

1894 年,耶爾辛和北里柴三郎發現了鼠疫耶爾森菌,從而確定了老鼠和人類疾病的同一性。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世界各地對老鼠和人類鼠疫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調查,包括悉尼的湯普森和蒂茲威爾、香港的克拉克和亨特、印度的斯諾、威爾、漢金和詹姆斯以及日本的北里柴三郎。1905 年,成立了鼠疫研究委員會,以調查印度的鼠疫,該委員會的報告代表了迄今為止對該主題進行的最詳盡的調查結果。

 

委員會早期將注意力轉向鼠疫與人類鼠疫的關係,並對孟買和其他地方的老鼠進行了廣泛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鼠疫感染。代表這項檢查結果的地圖和圖表清楚地顯示了動物流行病和人類流行病之間的相關性,動物流行病在人類流行病之前發生十到十四天。經過充分調查,每一次腺鼠疫的爆發都發現與老鼠中的疾病有關。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每次腺鼠疫的流行都是由伴隨的鼠疫引起的。

 

在孟買,老鼠的數量非常龐大,褐家鼠(棕色或灰色老鼠)[後來被命名為挪威鼠 ] 在城市的下水道、溝渠和戶外建築中成群結隊地出沒,而黑家鼠[後來被命名為黑鼠 ] 則在人們的家中大量繁殖。後一種物種在鼠疫流行病中尤其重要,因為它本質上是一種家鼠;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家養動物。當宣告說,在一年中,對從孟買市各地捕獲的 70,789 只褐家鼠的檢查證明有 13,277 只感染了鼠疫 = 18.8%,而在檢查的 46,302 只黑家鼠中,有 4,381 只感染了鼠疫 = 9.4% 時,就可以瞭解這兩個物種中動物流行病的嚴重程度。褐家鼠中鼠疫的發病率較高,可以透過該物種的跳蚤感染率是黑家鼠的兩倍多來解釋。

 

最近,印度醫學服務隊的 R. E. 勞埃德上尉對印度不同種類老鼠的分佈做了一些有趣的觀察。印度最常見的老鼠是黑家鼠褐家鼠和岡氏鼠(孟加拉鼠)。褐家鼠在孟買和加爾各答都很常見,但在馬德拉斯市卻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馬德拉斯是印度唯一一個從未受到鼠疫嚴重感染的港口。黑家鼠似乎在印度普遍分佈,而褐家鼠似乎只在印度的海港出現。孟加拉鼠在印度的每個地方都有發現。

 

船鼠傳播鼠疫的問題非常重要,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得到充分解決。看來褐家鼠是船上最常見的物種,儘管也發現了黑家鼠

 

斯蒂克爾在他的鼠疫流行病史中引用了這樣的說法,即褐家鼠大約在 1725 年從波斯進入歐洲。在英格蘭,黑家鼠大約在這個時候被褐家鼠的入侵所取代。目前,這個國家的主要物種無疑是褐家鼠;然而,黑家鼠在海港中越來越常見。

 

鼠疫流行病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傳染性生物體從患有鼠疫的老鼠傳播到人的方式。這裡甚至不可能總結有關該主題的大量實驗和觀察,但可以說,從多個方面,尤其是在實驗室和實際感染鼠疫的房屋中的實驗中,已經收集了大量證據,證明跳蚤是感染的傳播媒介,並指證了老鼠跳蚤。

 

在印度,老鼠跳蚤,印鼠客蚤,其外觀與人類跳蚤,人蚤非常相似,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物種。在英國,常見的老鼠跳蚤是角胸蚤;到目前為止,只發現了一個印鼠客蚤的標本。

 

印鼠客蚤,特別是如果餓了,會咬人;角胸蚤不會輕易咬人,但在某些情況下無疑會咬人。這兩個物種對人血的偏好差異可能在決定老鼠鼠疫傳播給人類的可能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