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全球能源系統出現了一些重大轉變。在天然氣出口量逐年上升之後,美國突然發現自己國內供應充裕。核工業,在幾年前還預期將迎來新建設的“復興”,其增長卻因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災難的餘波而受到抑制。
與此同時,儘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對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進行了大量投資,化石燃料的消耗量仍在持續上升。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一份新的長期分析,儘管這些轉變帶來了成本和收益的混合體,但總的來說,它們與世界為避免嚴重氣候變化所需要的有管理的轉型相去甚遠。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面對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和日益緊迫的氣候變化威脅,我們仍在繼續對能源系統的演變做出反應,而不是積極管理其轉型,”國際能源署可持續能源政策和技術主管迪迪埃·胡辛昨天在報告發佈會上說。
這份名為《2014年能源技術展望》的報告,審視了該行業的長期趨勢,權衡了能源和基礎設施的進展與經濟發展和減緩氣候變化的雙重要求。
正如國際能源署執行主任瑪麗亞·範德霍芬指出的那樣,長期趨勢仍然掩蓋了這些迫切需求。
她在宣告中說:“我們必須把它做好,但我們目前走錯了方向。”
“全球煤炭使用量的增長正在掩蓋可再生能源部署的進展,電力系統的排放強度在 20 年內沒有變化。……全球範圍內的根本性改變早已迫在眉睫。”
更多的電力意味著燃燒更多的煤炭嗎?
碳強度,通常定義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產生的碳排放量,在發達國家一直在下降,一些發展中國家已承諾在本十年末將其自身水平降低多達 45%。
然而,總體而言,效率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引入仍然被髮展中國家煤炭作用的擴大所抵消。
該報告的低排放情景顯示,到2050年,大部分煤炭將被燃燒用於發電,從而取代石油成為世界主要的能源載體。
國際能源署的高階能源技術分析師大衛·埃爾津加說,在高排放和低排放情景中,電力預計將在未來的能源系統中發揮更強大的作用。
他說:“我們分析的所有部門的電力需求都在增長,”並指出,到本世紀中期,需求有望翻一番或超過一倍。
與幾乎完全依賴石油的交通運輸不同,電力可以透過各種非化石燃料技術產生。如果這種增長來自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那麼擴大電力部門——並有可能透過採用電動汽車將其與交通運輸部門合併——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勝利。
然而,目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約佔所有發電量的三分之二。埃爾津加說,在這一比例發生變化之前,更多的發電意味著更多的碳排放。
共同的問題,不同的方法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氣候變化是每個國家的問題,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將其能源系統從化石燃料轉向其他能源方面面臨著非常不同的挑戰。
發達國家的能源需求僅略有增加,效率的提高抵消了人口和經濟增長產生的大部分增長。這些國家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可變可再生能源滲透率不斷提高的同時,兼顧為不同時代建造的實踐和基礎設施。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正在建設自己的能源基礎設施,因此有機會採用發達國家的最佳實踐和最現代的技術。相反,其挑戰在於如何在不將世界推向氣候懸崖的情況下,管理自身需求的激增。
該報告指出,要實現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 2 攝氏度以內的能源轉型將是昂貴的,總成本為 44 萬億美元。然而,這在全球 GDP 中只佔很小的比例,並且將被燃料節省成本按數量級抵消。
胡辛指出,轉型每延遲一年,其成本就會上升。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導報》。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