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性格的劣勢:研究發現外向性格者更快樂——即使他們真的是內向性格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表現得外向”可能會提升你的情緒——但一些研究人員警告說,違背本性行事是有代價的

內向性格者一直備受關注。自從2012年暢銷書《安靜》問世以來,我們這些內向的人一直在站出來發聲,渴望從喋喋不休的外向性格者手中奪回權力。

這本由前律師、自稱內向性格的蘇珊·凱恩撰寫的書認為,我們的社會誘導內向性格者不必要地表現得像外向性格者。她認為,結果是,我們錯過了內向性格者不為人知的優點,安靜的人不應該被迫忍受實際上讓他們精疲力盡的喧鬧人群。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關於“表現得外向”的略有不同的故事,尤其是在幸福感方面,數十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外向性格者在感到滿足方面更勝一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家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說:“內向性格有其優勢,但研究表明,外向性格者更快樂。”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項新的研究發表在八月份的《實驗心理學雜誌:通論》上,該研究透過柳博米爾斯基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研究生塞思·馬戈利斯進行的實驗,罕見地審視了這個問題。他們提出的證據表明,表現得像個外向性格者實際上可能會提升幸福感——即使對於內向性格者也是如此。

在這項研究中,柳博米爾斯基和馬戈利斯首先讓131名大學生進行了一系列評估,以確定他們健康、幸福感和性格的基線。接下來,研究人員要求學生在一週內以特定的方式改變他們的行為。有些人必須“健談、自信和 spontané”;另一些人則被指示要“深思熟慮、安靜和矜持”。(儘管這些行為沒有被標記為“外向”或“內向”,但馬戈利斯和柳博米爾斯基基本上是推動學生在這些類別中行事。)在一週結束時,兩組人進行了與建立基線的測試相同的測試,然後他們在第二週角色互換。之後,他們最後一次進行了評估。

研究人員分析了回應,以 выяснить 表現得像內向性格者或外向性格者是否對幸福感有任何影響。他們發現,傾向於外向行為導致參與者報告了更高的幸福感指標,包括積極情緒、社會聯絡感和“心流”(完全沉浸在愉快的活動中)。

反之亦然:表現得比平時更內向的人的幸福感下降。“我有點希望研究沒有顯示出這一點,但事實確實如此,”柳博米爾斯基說。

但是,在您在家嘗試這個實驗之前,您可能會考慮一個類似的實驗,該實驗於今年早些時候發表。在那項研究中,包括 147 人,一些參與者表現得像外向性格者一週——但只有他們中的真正的外向性格者獲得了積極情緒的提升。當內向性格者假裝是外向性格者時,他們會感到痛苦。柳博米爾斯基和馬戈利斯確實檢查了他們資料中的這種模式——但他們沒有看到。

墨爾本大學心理學家盧克·斯米利是較早論文的合著者之一。他認為,他的干預可能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因為它包括更多的提醒:每天多次智慧手機提醒,而不是每週僅三次電子郵件。“可能,這使我們的干預更有效——可能類似於更高劑量的藥物,”斯米利說。

柳博米爾斯基對這種可能性持開放態度。“如果我們持續一個月或更長時間,內向性格者可能會感到精疲力盡或疲憊不堪,”她說。柳博米爾斯基補充說,她的研究可能只是表明,內向性格者每天從幾分鐘的外向行為中受益。

更大的問題是為什麼幸福感和外向性格可能息息相關。一種假設是,外向性格的傾向,例如精力充沛和直言不諱,在許多社會中受到高度重視。研究表明,外向性格者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們生活在獎勵其行為的文化中。(這個想法是凱恩資訊的核心;她主張,重視外向行為的社會應採取措施支援內向性格者。)

與這個概念一致的是,墨爾本大學的另一個研究團隊,包括心理學家黛安·維拉-布羅德里克,發現內向性格者越是希望自己是外向性格者,他們就越不快樂。但是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的內向性格者會感到更滿足。柳博米爾斯基和馬戈利斯還表明,在他們的研究中,那些強烈渴望成為外向性格者的人,其幸福感從一週到下一週經歷了更顯著的波動。

維拉-布羅德里克為柳博米爾斯基論文中的外向性格發現提供了另一種解釋:“與眾不同的行為一週的新奇感可能導致了好處,而不是外向行為本身。”

外向性格者快樂的另一種解釋與社交如何成為幸福感的強大預測因素有關。畢竟,人類是社會動物。“只是對你的咖啡師說‘你好’,並在火車上與某人交談會讓人更快樂,”柳博米爾斯基說。“我真的認為聯絡是讓生活值得過的原因。”

她和馬戈利斯確實試圖控制這種可能性,即僅僅是更善於交際推動了外向性格者滿足感的提升,他們進行了一項未發表的後續研究。在其中,他們進行了類似的實驗,要求學生只是表現得自信、善於交際或精力充沛——並發現所有三組都產生了類似的積極效果。

但是,很難將外向性格與社交行為分開。例如,在幾項研究中,斯米利和他的同事發現,表現得外向不僅會使人們變得外向,還會使他們變得更大膽和自信。因此,斯米利說,這些自信、直言不諱的人感覺他們“對社會事務貢獻更多[因此正在]有所作為”。而這種為更大的社群做出有意義的貢獻的感覺會增加幸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