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星體樸實的起源被揭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故事。


類星體以成為宇宙中最亮的物體而著稱。因此,科學家們推測它們很可能誕生於大型且動盪的星系中。但一項國際合作的新發現表明,類星體可以出現在比銀河系強度低得多的普通星系中。“這就像在一個郊區的車庫裡發現了一輛一級方程式賽車,”團隊負責人,來自英澳天文臺的斯科特·克魯姆指出。

天文學家使用位於夏威夷的弗雷德里克·C·吉列特雙子座北望遠鏡研究了九個星系,這些星系距離地球約100億光年,並且是類星體的宿主。(上面的影像,是類星體 PKS 0637-72,是使用錢德拉 X 射線天文臺獲得的。)“我們曾希望它們的尺寸和形狀可能提供線索,說明是什麼觸發了類星體活動,”克魯姆解釋說。但研究人員很難探測到這些星系。事實上,一旦將類星體自身的光線考慮在內,除了一個星系外,所有星系都太暗或太小而無法觀測到。

理論認為,類星體由超大質量黑洞提供能量,這些黑洞將進入的物質轉化為輻射流。已知的超大質量黑洞與比本研究中分析的星系大得多的星系相關聯。由於這項新工作中檢查的類星體形成於宇宙僅有 40 億年曆史時,因此它們提供了關於早期宇宙中星系和黑洞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見解。來自維多利亞州(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自治領天體物理天文臺的團隊成員大衛·謝德指出:“這一發現尤其令人興奮,因為它意味著我們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我們關於類星體如何工作的模型。”這項研究的結果於昨天在溫哥華舉行的雙子座科學會議上公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