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的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在主要文章中,我們煞費苦心地——並且有點偷偷地——避免說相互干涉的量子粒子實際上同時在兩個位置(使用了諸如“似乎”和“好像”之類的短語)。使用這種聽起來像法律術語的措辭的原因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粒子“真正”做了什麼。
如果我們測量粒子走了兩條路徑中的哪一條,我們只會測量到它精確地走了一條路徑。但是,當我們不進行這樣的測量,並因此最終得到干涉圖案時,我們應該如何解釋這種情況?經典的波只有在兩個方向都有波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干涉。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粒子真的走了兩條路?量子理論沒有告訴我們。
在某些方面,量子力學的描述與經典干涉波的描述非常相似。粒子在數學上用一種特殊的量子波來描述,稱為波函式。當發生干涉時,每個粒子的波函式都包含與粒子走每條路徑的部分相對應的部分,很像經典干涉波具有兩個方向的部分。不幸的是,在埃爾溫·薛定諤提出波函式的概念八十年後,物理學家們仍然對它所描述的物理現實的本質存在分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物理學家完全同意如何使用波函式來預測測量結果,有時具有非凡的精度和準確性。但是,在測量之前,應該如何解釋波函式的物理含義仍然不確定——甚至存在爭議——並且很可能永遠如此。如果波函式將粒子描述為處於兩條路徑的疊加態,這是否意味著粒子“真的”走了兩條路?沒人知道。
例如,根據量子力學的所謂哥本哈根解釋,人們根本不允許詢問在沒有進行測量的情況下發生了什麼。在“多世界”解釋中,粒子確實走了兩條路。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們測量到它走了一條特定的路徑,它仍然走了兩條路——實際上,宇宙分叉了,在我們的分支中,粒子走了一條路,而在另一個分支(其中有我們完全相同的副本)中,它走了另一條路。而在玻姆-德布羅意“導波”解釋中,存在一個量子波,它確實走了兩條路徑,但干涉粒子更像是那個波浪上的衝浪者,選擇了一條特定的(但未知的)透過狹縫的路徑。
請注意,儘管對“幕後”發生的事情有不同的模型,但所有這些解釋對實際測量的結果都做出了完全相同的預測。換句話說,沒有實驗方法來區分它們,因此無法宣佈一種解釋是“正確的”。
也許正是由於所有這些解釋中令人不安的特徵,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將雙縫實驗描述為量子力學的真正謎團。
奇怪的是,在量子計算的新領域中,量子物理學家似乎不太猶豫地聲稱量子位元(量子位)同時處於“0”和“1”的狀態。這種說法完全等同於說一個粒子同時穿過一個狹縫和另一個狹縫。
更多探索
• 檢視量子擦除的幻燈片
• 在部落格中討論實驗
• 實驗需要什麼
• 偏振器如何作用於光子
• 量子擦除器如何工作
• 關於偏振膜的說明
• 實驗故障排除
• 更多實驗
• 印刷版中的三偏振器難題的答案
• 波浪何去何從?更多關於干涉的資訊
• 前沿實驗:干涉足球
• 延遲選擇實驗
• 量子粒子到底在做什麼?
• 什麼被擦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