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自我,認識自我

人類正在逐漸變成賽博格——這是一件好事

SA 論壇 是來自科學技術領域專家的特邀評論文章。本專欄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製作。

想象一下,你有一位偉大的姑媽,一位充滿活力的七旬老婦,她拒絕被困在搖椅上。事實上,她有一份全職工作,並堅持步行上下班,單程幾英里。她說這讓她保持年輕,但你忍不住擔心。沒有人能永遠健康。

像許多她這個年紀的人一樣,你的姑媽遵循一套固定的作息。上班前,她會在附近的咖啡館停下來喝一杯茶,然後在走路時用手機給朋友打電話。下班後,她喜歡給另一個朋友打電話詢問拜訪事宜。她在路過一家商店時買一個小蛋糕或幾塊餅乾。之後,她買些雜貨帶回家做晚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大幅偏離這種模式可能意味著你的姑媽遇到了問題。如果你能訪問她的手機記錄和 GPS 資料,你就會發現有些不對勁。這甚至可以幫助你判斷情況可能有多緊急。如果她停止社交,只是在工作和家之間來回奔波,這可能預示著抑鬱症——你會記下這件事,順便去看看她是否安好。如果她完全停止出門,並且不接電話,你就知道問題很緊急。如果你不能立即趕過去,你最好打電話給鄰居讓她去看看她。

你的姑媽可能無法讓你直接訪問她的資料,無論她多麼希望如此。但很快你可能會有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她手機上的一個應用程式,可以定期掃描她的資料,查詢身心痛苦的症狀,並在必要時透過簡訊或電子郵件向你發出警告。使用複雜的機器學習演算法,該應用程式甚至可以區分黃色警報和紅色警報。

這只是“量化自我”技術的一個最基本的例子。這個術語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很陌生,但它背後的理念已經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並重塑整個社會。“QS”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電子裝置來監測、解釋並可能調整我們自己的身心過程。它可以創造奇蹟。

我最不可或缺的 QS 裝置之一是一個腕帶,它只包含一個感測器:一個加速度計。除了記錄我的日常鍛鍊外,它還在夜間持續監測我,根據我翻身和轉動的次數來區分深度睡眠和淺睡眠。在它的幫助下,我發現無論我何時睡覺,早上 5:30 到 6:45 之間是我可以指望獲得最深度睡眠的時間。現在我明白最好不要把鬧鐘設在 6:15。相反,我晚睡晚起,用相同的睡眠時間感覺休息得更好。一旦你體驗到這樣的事情,你就會被它征服。

QS 裝置和應用程式不會向你的醫生告密。它們不會對你大喊大叫。它們只是幫助你看到你在做什麼——也許是如何做得更好。隨著這種趨勢的增長,我們對更深入見解的渴望也會隨之增長。人們將要求檢視一直對他們保密的現有資料——不僅包括保險公司檔案中的機密歷史記錄,還包括他們最喜歡的網站多年甚至幾十年來一直在彙編的未公開營銷檔案。未來,我們絕不會容忍公司擁有關於我們的資料卻拒絕讓我們檢視。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 QS 感測器仍然留在腕帶、手機和其他可穿戴裝置上。但遲早這項技術註定會進入我們的皮膚之下——字面意義上。不管你喜不喜歡,現代人類正在變異成一個賽博格種族。助聽器和起搏器等醫療裝置已經變得司空見慣——而且可以說我們已經對智慧手機產生了依賴。隨著 QS 技術變得更智慧、更微小、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更重要,它很可能真的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最終,我們甚至可能透過這些裝置相互交流。並非所有人都可能喜歡這種網路化未來的前景。但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姑媽什麼時候可能需要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