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們歸類

《大眾科學·心智》雜誌 2006 年四月/五月刊的評論和推薦

將人們歸類

我們與他們:理解你的部落心智 ,作者:大衛·貝雷比。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出版社,2005 年(26.95 美元)

我們每個人都體驗過與喜愛巧克力、熱衷外國電影,或者可能對與自己膚色或種族身份相同的人抱有好感的人產生親近感。如果某人屬於我們不喜歡的“群體”,即使他或她具有相同的品質,我們也可能感到疏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是,這種看似自然的將他人歸類為“種類”的傾向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構成了《我們與他們》的核心,本書探討了人們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彼此分類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原因。資深科學記者大衛·貝雷比認為,人類如何建設性地而非破壞性地利用這種傾向,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問題。儘管這種愛好可能根植於我們的大腦中,但最終我們選擇如何生活。宗教衝突、政治衝突和氏族紛爭都歸結為個人行為。

貝雷比說,大腦和心智科學提供了“一種看待愛國主義的新方式,
看待文化、看待宗教(以及仇恨)”。研究人員開始瞭解“人們如何在部落中思考和感受,以及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有能力做出部落的善舉和部落的惡行”。進步使科學家能夠應對諸如“為什麼我們不能和睦相處?”之類的問題。貝雷比調查了促使人類進行分類的社會、心理和神經機制。例如,他考慮了神經系統中的程式碼如何使我們傾向於組織感知,包括那些幫助我們感受他人感受的感知。

科學對我們關於種族、宗教和民族主義的信仰的衝擊表明,即使是許多“常識”也是盲目和殘酷的。貝雷比提醒我們,不久前
北美人普遍認為奴隸制是自然的,婦女不應投票,只有異性戀者才值得尊重。“那些都見鬼去吧,”他說。儘管如此,態度仍然難以改變。“今天在紐約市,一個白人和一個黑人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同意種族是‘完全存在於你的腦海中’,”貝雷比爭辯道。“但是,當他們離開星巴克並舉手招出租車時,白人更有可能打到車。在那一刻,種族就像重力一樣真實。”

鑑於我們進行分類的驅動力,貝雷比認真思考了如何負責任地進行分類。“‘我們-他們’程式碼不擁有你,”他總結道。“你擁有它。”—理查德·利普金

沒有更高的目的

這是關於什麼的?哲學和生命的意義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 年(23 美元)

幾乎每個人都曾在某個時候想知道我們為什麼在這裡,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朱利安·巴吉尼的《這是關於什麼的?》以這些思考開始,但轉向了與此密切相關的問題,即是什麼使生命有價值和有意義。

巴吉尼是《哲學家雜誌》的創始編輯,他做出了理性主義-人文主義的假設,即應該運用理性和證據來試圖理解我們為什麼在這裡。然後,他繼續論證,對人類起源和未來人類前景的探究並沒有揭示人類存在的目的。對於讀者來說,最具有對抗性的可能是他對上帝賦予生命目的的懷疑。他問道,假設我們在這裡是為了“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紀 1:28),這是否合理?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一位全能的上帝要創造我們來侍奉或崇拜他?這難道不是暗示上帝
是一個自私的暴君嗎?

生命缺乏“更高”目的的結論往往伴隨著極大的焦慮。沒有這樣一個總體方向,生命似乎毫無價值。然而,巴吉尼挑戰了這種觀點,並提供了一些關於什麼實際上使生命對人們有價值的粗略指導。幫助他人可以賦予生命意義,因為它能提高生活質量。幸福,被理解為不僅僅是即時的感官快樂,也是一件好事。在育兒、職業和過上道德高尚的生活方面取得成功也能為生命指明方向。

巴吉尼的書有很多值得推薦的地方。它寫得清晰且推理嚴謹,提出了一個冷靜的觀點,即即使沒有目的,生命也可以是有意義的。主要的缺點
是流行哲學這種型別所固有的——讀者可能會發現他或她的特定觀點沒有得到應有的充分關注。作者的觀點也沒有
積極的觀點也沒有詳細闡述。當然,這意味著《這是關於什麼的?》只是反思的起點。—肯·艾澤瓦

內在矛盾

基本本能:行為的起源 ,作者:馬克·S·布隆伯格。Thunder’s Mouth Press 出版社,2005 年(24 美元)

什麼是本能?鮭魚逆流而上產卵。狗放牧羊群。這些物種特有的先天行為模式似乎足夠簡單明瞭。甚至
查爾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也指出,“每個人都理解”本能的“含義”。

愛荷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馬克·S·布隆伯格並不相信生物天生就知道如何做某事,他在《基本本能》中剖析了這個概念。他指出,即使是達爾文,在試圖定義和討論本能時,也陷入了自己的矛盾之中。布隆伯格還指出,先天知識的問題對於我們的起源和在這個地球上的位置至關重要。只有人類才具有理性思維的能力——也就是說,超越本能反應?經驗是否塑造本能,甚至在出生之前?他認為,這些不是無關緊要的問題。“關鍵在於人類在動物王國中享有的特權地位,以及有必要將上帝視為智慧設計的最終來源。”

經過數百年的辯論,今天的普遍(和對立的)意識形態  同時認為,本能要麼源於神聖的影響,要麼源於基因、反射鏈或非反射鏈,以及習得或非習得的行為。布隆伯格感到困惑的是,即使在科學家中,也存在如此多的分歧,而且關於本能對人類發展的意義和作用的辯論也從未如此激烈。本土主義者,他
解釋說,認為我們天生就具有某些核心能力和知識,這些能力和知識構建了我們一生的學習。非本土主義者認為,本能的概念“已經過時”,將其應用於人類嬰兒發育會阻礙我們對這一過程的理解和學習。

布隆伯格最終站在了非本土主義者一邊,他解釋說,通常情況下,本能的下意識呼叫具有誤導性。他斷言,“本能”一詞通常只是一種方便的方式,用來指代複雜的、物種典型的行為,這些行為似乎神秘地從無到有地出現。然而,他認為這種觀點是“本能概念所助長的錯覺”。
正如心智、大腦、行為和認知發展科學現在所表明的那樣,他說,本能的概念本身已經變得“不太令人滿意
作為一種解釋工具”。

順便說一句,布隆伯格對這個主題的興趣可能是在他參加本土主義者和非本土主義者之間的辯論時產生的。他寫道,房間裡擠滿了“當他們的人在說話時,成員們拼命點頭,當輪到對手時,他們搖頭並嘟囔著”。—理查德·利普金

受到啟發,即使沒有被證實

創造性大腦:天才的神經科學 ,作者:南希·C·安德烈亞森。Dana Press 出版社,2005 年(23.95 美元)

創造力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條件可以培養它?在創作過程中,莫扎特或莎士比亞的大腦內部發生了什麼?創造力與精神疾病之間是否存在聯絡,就像經常假設的那樣?到目前為止,科學對這些引人入勝的問題只產生了粗略的答案。《創造性大腦》是對該主題的有價值的探究,並提醒人們我們知之甚少。

南希·C·安德烈亞森是愛荷華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她的職業生涯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學者,她認為,創造性人才的一些特徵——例如對新體驗的開放性和對感官輸入的敏感性——也可能使他們更容易出現精神和情緒問題。她對愛荷華作家工作室參與者的研究表明,情緒障礙與創造力之間存在相關性,其他科學家在對文學和藝術類型的人的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趨勢。然而,此類研究並未顯示藝術創造力與精神分裂症症狀之間存在可疑的聯絡。安德烈亞森傾向於主要從她自己的工作中得出結論,她指出她正在進行一項研究,以瞭解在特別有創造力的科學家中是否存在任何此類傾向。

儘管證據不足,但安德烈亞森認為,創造力主要來自“聯想皮層”——額葉、頂葉和顳葉中整合感覺和其他資訊的部分。然而,這個想法才剛剛開始被研究;安德烈亞森再次嚴重依賴她自己的研究,這項研究是對人們在自由聯想過程中大腦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PET) 進行的。

在思考天才這個話題時,安德烈亞森指出,某些歷史時期和地點產生了大量的才華橫溢的人。在這些“創造力的搖籃”中,她列舉了古代雅典、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和 19 世紀中後期到後期的巴黎。她列出的在這些地方激發創造性思維的因素是合理的,即使不出所料:思想自由、公開競爭、大量的創意人才、導師和贊助人的存在,以及一定程度的經濟繁榮。

安德烈亞森還提供了提高創造力的技巧。對於成年人來說,她提出了諸如密切觀察選定物品或想象自己身處某地或成為其他人的練習。她對孩子的建議主要是常識,包括減少電視接觸,增加音樂和戶外活動。《創造性大腦》包含許多有趣的內容,即使突破主要在未來。
—肯尼斯·西爾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