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大小:信任的衡量標準?

研究人員 исследуют 當我們眼神交流時,為何以及何時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對方的瞳孔大小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瞳孔是豐富的社交資訊來源。儘管瞳孔大小的變化是自動且無法控制的,但它們可以傳達興趣、興奮、有益或有害的意圖以及各種情緒。根據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我們甚至會與他人同步我們的瞳孔大小——這樣做會影響社交決策。

瑪麗斯卡·克雷特,一位現任荷蘭萊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和她的同事招募了 69 名荷蘭大學生參加一項投資遊戲。* 每位參與者在觀看虛擬夥伴的眼睛影片四秒鐘後,決定是否向其轉移零歐元或五歐元。投資的錢會增加三倍,接收者選擇返還給捐贈者多少——因此受試者必須快速決定每個虛擬夥伴看起來有多值得信任。

研究人員使用眼動追蹤儀發現,參與者的瞳孔傾向於模仿夥伴瞳孔的變化,無論是放大、縮小還是保持靜止。正如預期的那樣,受試者更傾向於向瞳孔放大的夥伴投入更多資金,這是無威脅意圖的公認訊號。受試者模仿夥伴瞳孔放大的程度越高,他就越有可能投資——但前提是他們是同一種族。白種人參與者更信任白種人的眼睛,而不是亞洲人的眼睛——這表明群體成員身份在解釋這些微妙訊號時很重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模仿在社互動動中很常見。我們透過採納對方的姿勢、面部表情甚至心跳來建立融洽關係。“在情緒研究中,人們非常關注面部表情,”克雷特說。“考慮到我們花費如此多的時間看著彼此的眼睛,我認為我們可以從瞳孔中學到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