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營養徑流的結合正在改變華盛頓州普吉特海灣的化學成分。
首席作者理查德·菲利表示,如果不加以干預,這種雙重打擊可能會威脅到該地區的貝類產業。理查德·菲利是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太平洋海洋環境實驗室在西雅圖的高階科學家。
菲利和他的團隊在2008年2月和8月對普吉特海灣的水域進行了取樣,發現該河口的水域出人意料地呈酸性——在某些地區,可能對許多帶殼生物具有腐蝕性。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海洋的平均pH值為8.1,在14分制中,電池酸液的測試值為0,純水的測試值為7,下水道清潔劑的測試值為14。
但在普吉特海灣的胡德運河中,菲利和他的同事在2008年夏季取樣的水pH值僅為7.4。海灣主盆地的水的pH值為7.7。
科學家們表示,多種過程共同造成了這種情況。其中之一是海洋持續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持續酸化。隨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海洋的平均pH值已從8.2降至8.1——看似微小的跳躍,卻代表酸度增加了30%。
在普吉特海灣,營養徑流也在改變水化學成分方面發揮作用。它促進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的生長,當它們死亡並沉入水柱中分解時,會增加海灣的酸性負擔——釋放二氧化碳。
菲利說:“這些過程結合在一起,導致pH值下降的程度超過了我們單獨預期其中一個過程所造成的程度。”
他的先前研究表明,具有腐蝕性的水已經每年夏天在北美太平洋沿岸湧升,達到的酸度水平是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才會出現的。
對苦苦掙扎的貝類產業來說是壞訊息
菲利說,其中一些水正透過胡安·德富卡海峽進入普吉特海灣,而腐爛的浮游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只會加劇碳汙染造成的酸化。
他和他的同事估計,與工業化前水平相比,二氧化碳排放導致胡德運河的pH值下降了24%至29%。
他們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的影響可能會開始超過腐爛浮游生物的貢獻。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水平達到百萬分之560 (ppm),那麼屆時它可能佔pH值下降的49%至82%。
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水平為390 ppm,高於工業化前水平的280 ppm。
菲利說,他的發現應該引起太平洋西北地區貝類產業的關注,該產業近年來一直在苦苦掙扎。
從2008年開始,孵化場經歷了牡蠣幼蟲死亡率的急劇上升。菲利說,俄勒岡州威士忌溪孵化場最近進行的一些研究“表明,當水湧上來時,幼蟲就會死亡。”
與此同時,泰勒貝類養殖場在其位於普吉特海灣達博布灣的孵化場也一直在與牡蠣幼蟲大量死亡作鬥爭(氣候 Wire,4月23日)。
菲利說:“我們開始懷疑胡德運河深水區,甚至可能是普吉特海灣的腐蝕性水是否會在風暴事件期間被推到地表水域,然後腐蝕性水進入孵化場。”
該研究將於下個月發表在期刊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上。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從 Climatewire 轉載。www.eenews.net, 202-628-6500